在李约瑟的眼中,儒家对于科学的贡献基本没有,事实真的如此?
东南史官
2020-07-18 22:36
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儒家也作为百家一支思想活跃于各国之中。六国一统后,秦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面临巨大危机。进入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此之后,儒学一直作为中国正统思想助推封建王朝统治中国社会,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性格养成贡献了重要意义。法国启蒙运动时,伏尔泰曾借用儒家学说规划理想王国蓝图。然而成就斐然的儒家学说,却在李约瑟口中成为了对科学几乎没有贡献的思想。
在李约瑟的著作中,他曾评价,纵观整个中国社会,可以发现儒家学说是反对科学探索且不注重对科学进行合理解释。不仅如此,李约瑟还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两个难题。一个是为什么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中国古代先人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发达程度远胜欧洲?另一个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于中国而产生于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据统计,自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1世纪世界主要发明创造成就多半在中国,而公元11世纪至16世纪间,中西科技成就平起平坐。而在16世纪后,中国在数学、天文等科学方面均远落后于西方。
不重视科学研究的理论性,恰恰是东方的特点。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明,大多依靠技术积累与总结而获得。中国科学知识普遍偏向实用,我们有技术但没有科学。中国发明注重解决于实际问题并不注重理论探索。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于塑造国家与民族性格有着不可磨灭之贡献。但儒学发展也同样影响科学进步。儒家文化倡导士农工商鄙视发展科学技术,在道学家眼里只有社会下层人士才会探索科学发明,上层人士应该发愤图强考取功名。这样的学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编撰《天工开物》的宋应星因为仕途不顺才钻研自然科学的。
儒学是哲学不是科学,在中国古代历来注重文科培养,注重人的自我修为。儒家出发点追求培养圣贤而不是科学家。儒家学说的信徒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管理社会,如何探索自然界万物变化的道理,而不是钻研自然科学。
推动自然科学需要科学家具有丰富的思维想象力,而这正是儒家文化等文科学说所欠缺的。在高中文理分科之后,文科学生普遍数学能力较弱。这恰恰是因为文科学说在运用时注重依赖感觉,而不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之所以取得进步,是因为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发明逻辑体系注重发展西方人的思维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古代东方社会所不重视发展甚至所鄙夷的。
综上所述,儒学对近代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并不能借此抹灭儒学对中国社会的积极意义。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不起来,儒学只是一个方面并非全部。在明清之际,中国也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科学需要创新精神,若要激发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还是要回归到哲学意义。发展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需要自由、宽容的大环境。没有稳定的大环境,发展创新能力、发展科学都是空谈。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看向偏端就不是合格的学者。今日之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中国有多项技术领先于世界,整体来看中国对自己的科技发展有着充分的自信。只可惜李约瑟已经看不到中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了。
--
FROM 36.14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