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赞我温老师^_^
本文原题为《文与悟:“良知即是易”的意本论解读》,来源:《孔学堂》(中英双语)2022年第2期,纪念王阳明诞辰五五〇周年专号。
摘要:王阳明易学思想文本内容不多,目前学界已有论文对文本的运用重复率较高。鉴于有学者指出笔者1998年的论文没有把“良知即是易”加以深入的哲学分析,所以此文从意本论的角度,从“文”(文本)与“悟”(境界)两方面深入研讨“良知”与“易”的关系。本文基于《周易明意》意哲学的角度研讨阳明易学相关材料,力图穿透学界之前对阳明易学的文本诠释,并借助《周易明意》意本论哲学境界来领“悟”阳明易学材料与其心学哲学的内在关系,从而从意本论角度深入剖析和建构阳明心学“良知”与其易学哲学的关系。总之,本文从意本论哲学的角度,围绕文本与境界之间的张力,继承和发展学界之前从体用论角度研讨“良知”与“易”的既有成果,深入分析与阐释阳明“良知”与其易学哲学思想。以此为例,本文试图从“中国哲学”理论的角度推动“中国哲学史”相关问题研究。
关键词:王阳明 易学 良知 意本论 文(文本) 悟(境界)
作者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
1998年,笔者在《周易研究》发表了学界第一篇研究王阳明易学思想的论文《王阳明易学略论》。二十多年来,学界出现了一些解读王阳明易学思想的论文,其中大部分是从不同角度解读阳明易学与心学的关系,[1]有少数几篇特别重视“良知即是易”[2]。我曾经强调,阳明在“玩易窝”悟道之后,“阳明之学问气象,可谓悟于《易》亦终于《易》,其一生传道说法,单以心学、理学范畴解析,常有难晓处,若以易道观之,则浑然一体,圆融无碍”[3]。范立舟和朱晓鹏认可我的说法是“得阳明学术渊源”的判断。[4]林忠军和彭鹏认为我过度强调易学在阳明思想当中的重要性。[5]还有学者认为我没有对心学与易学关系进行深层分析。[6]可能这些学者多把当时论文的四个部分“河图洛书第一、辞象变占第二、尽性致命第三、良知即易第四”更多地理解成易学框架。其实前两个确实是易学问题,但后两个主要是心学与哲学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意本论哲学的角度解读“良知即是易”,以推动心学与易学关系的研究,继续强调阳明的易学体悟贯穿其心学,易学是阳明心学之源,并从易学角度阐明阳明“良知”的五层意蕴。本文强调王阳明心学本质上就是易学,不可以把心学与易学分为两截来看。学界一些研究阳明的学者,虽然能够意识到其心学思想根源于易学思想,但真正体悟到其心学与易学思想之圆融不二的并不多。
相比既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本文试图从意本论角度作“中国哲学”的研究,说明心学哲学本来就是易学哲学,二者相通为一,一体两面,不可分割。本文论证,如果忽略易学,在研究阳明心学时,就容易截断心学与易学的关联,使之成为两种学问,那就难以认识到阳明哲学的本来面目,也就无法领略阳明“良知”思想的精湛和深度。王阳明易学思想的文本内容不多,相关论文对文本的运用重复率较高,虽然学者们对王阳明易学思想文本的解读角度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文”(文本)与“悟”(境界)两方面。“文”是对王阳明易学思想材料的解读,其中体现出解读者对王阳明易学思想的理解深度;“悟”是对王阳明易学思想材料与其心学哲学内在关系的理解,强调解读王阳明心学哲学境界需要悟性和开悟能力。
本文从意本论哲学的角度,围绕文本与境界之间的张力,分析、讨论既有阳明易学思想材料解读的得失,及其与阳明心学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以此为例,力图从方法论上推动将“中国哲学史”问题的研究转化为“中国哲学”的研究。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王阳明易学思想的论文,都更像是“中国哲学史”问题的研究论文,而不像是讨论“中国哲学”的论文。大部分论文既没有深入讨论阳明的易学思想,也没有深入说明其易学与其心学的相关性,都不像在讨论哲学问题。以易学与心学的关系为例,这本来应该是研究阳明哲学当中最有哲学难度的问题,从“中国哲学史”角度出发的研究成果,基本都泛泛解读阳明生平与易有关的事迹,叙述阳明读易悟道的经历,简单解读相关材料。虽然研究王阳明易学相比学界研究阳明思想的主流来说,无疑是比较新的角度,也有很多新意和结论,尤其从心学与易学的关系角度出发对推动阳明学研究已经有所助益,但从“中国哲学史”角度研究阳明易学与心学,最多只能算是抓住了阳明易学的文本,而没有把握阳明易学的悟道境界。阳明易学的文本说明王阳明读过《易》,因《易》悟道,其易学影响了心学思想,但基于文本材料的客观性学术研究,对于阳明易学与心学的哲学悟道境界的理解,尤其是从易学角度领悟“良知”,仍然推动很少。
本文从意本论哲学的角度解读“良知即是易”,力图说明阳明“良知”与易学圆融一体。关于“良知即是易”,目前学界有很多研究,有不同的解析结构,比如,钟纯分析了“良知即是易”的观点,从体用一源、心体发用、体无用有三方面加以总结。[7]宁怡琳认为可以从体用一源、体无用有、用中察体三方面来理解。[8]张沛也注意到“良知即是易”与“体用一源”的关联性,把“体用一源”看成心学一元论的易学思维,包含“即动即静”“简易不易”“知行合一”几个方面。[9]本文的论述围绕阳明“良知即是易”这一说法展开,抓住“良知在何种意义上即是易道”这个核心问题,从意哲学的角度展开五个层次的论证:一、良知先于伏羲先天八卦之易道;二、良知即天地、宇宙之“道”;三、良知即阴阳、动静、有无之道;四、良知即心天之意:即本体即功夫;五、良知即天良之知。通过这五个方面的解读,本文试图在解读阳明“良知”和易学方面都有哲学创新。
https://mp.weixin.qq.com/s/xNwmBL3H3qMVVyni6DBmfQ
--
FROM 218.6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