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善戒经卷第二
菩萨地真实义品第五
云何名真实义?
真实义者有二种:一者法性。二者法等。
复有四种:一者世流布。二者方便流布。三者净烦恼障。四者净智慧障。
云何名世流布?世间之法同其名号。众生见地真实是地终不言火。火真实火不言是地、水、风、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璎珞、器物、伎乐、明闇、男女、舍宅、田业、苦乐。苦真实苦终不言乐。乐真实乐终不言苦。此是此非定以不定。一切世间从昔已来。传此名相自然而知。不从修集然后知也。是名世流布真实义也。
云何名方便流布。如世智人先以筹量。然后造作经书论议。是名方便流布。
云何净烦恼障。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以无漏智无漏道坏烦恼故得无碍智。是名净烦恼障。
以坏烦恼故智得明净。智慧净故身心无碍。是名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云何复名真实?真实者名为四谛,所谓苦集灭道。观此四谛得实智慧,是名声闻辟支佛。声闻、辟支佛分观五阴。是故,离阴都不见我及以我所分观十二因缘。是故,离阴不见众生及以士夫。是名净智慧障真实义也。若智不能知境界者,名曰智障。若能坏障知境界者,名净智障真实义也。
真实义者,谓佛菩萨深观一切阴入界故观我无我,众生非众生,士夫非士夫,是名净智障。观诸法界不可宣说,知世谛故分别法界,知诸法界真实性故,名无胜慧。无胜慧者,坏一切障,是故名为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真实义者复有二种。一者有、二者无。
有者,名世流布。世流布者,所谓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善不善无记,出法灭法从缘生法,去来现在,有为无为,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识知,所得觉观,修集受持乃至涅槃,是名世流布有也。世间有者,所谓法性。
无者,世流布有从色乃至涅槃其性无故,是名为无。众生见故名之为有,法性本无,名之为无。
诸佛如来所说有无,名之真实。真实者名为中道。非有非无,名为中道。中道者名无上道。如是中道诸佛世尊除坏障碍,是故名之为一切智。
菩萨摩诃萨虽学如是中道犹有障碍,是故不得为一切智。菩萨智慧为方便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虽不具足中道智慧。说生死相亦有亦无,亦为流布无上佛法。虽在生死亦能了了知生死过患,心无厌悔。如其不知生死过者,则不能得坏烦恼结。若心厌者,则不能得教化众生,护诸佛法,疾得涅槃。若得涅槃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教化诸众生者,云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菩萨若在生死之中修菩提道,不畏涅槃不求涅槃。菩萨若畏于涅槃者,则不能得具足庄严菩提之道,亦不能为无量众生赞叹涅槃,于涅槃所不生信喜专念之心。是故菩萨于涅槃所不生怖畏。若是菩萨求涅槃者即能得之。如其得者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诸佛法教化众生。
若是菩萨不能深观生死过患,或生厌离怖畏涅槃,或求涅槃,是名菩萨无善方便。若是菩萨能深观察生死过患乐处其中,不畏涅槃不求涅槃,是名菩萨有善方便。
善方便者,解第一义空。菩萨摩诃萨修集如是第一义空,名菩萨戒大方便也,为得如来无上智故。若有修集是菩萨戒得真实智,知见诸法无我我所,知诸法性,是故于法心无所著,亦说世谛,第一义谛,见一切法其心平等,能大惠施。以施因缘善知世事,虽学世事心不厌悔,悉得了知得大念力。虽知世事心无憍慢,常教众生不生悭吝,以巧方便善教众生世间之事。为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菩萨于是世间之事,勤心修集无有厌悔,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即得增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如是增长善法不生憍慢,于诸众生生怜爱心。菩萨如是增长智慧不生憍慢,破坏众生种种邪见。菩萨若得世间三昧出世三昧。不显己德令他供养。不为世法之所污染。菩萨尔时成就具足无量功德,名菩萨戒。菩萨摩诃萨所有善法,悉以回向菩提之道,名菩萨戒。过去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由成就菩萨禁戒,未来现在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受持三世诸菩萨法,能以佛法教化众生,至心修行菩提之道,为菩提道不惜身命。不惜身命是菩萨戒。惜身命者终不能得菩萨禁戒,乃至吝惜一钱之物,亦不能得菩萨禁戒。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受身畜财,若于是二,生吝惜心,假名菩萨非义菩萨。菩萨若能不惜财命,当知则能利益众生,能行忍辱,能坏瞋恚、嫉妒之心,了知世事善解方便,能坏众生所有疑心,能自增长菩提果因,善能调伏所有诸根,不为四倒之所倾动,能解诸法甚深之义,能得具足四无量心,成就五通四无碍智,毕竟能观十二因缘,逮得菩萨一子之地,能得常乐我净之身,得大自在无上涅槃,善能开示方便涅槃。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皆因禁戒因缘而得。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菩萨戒者,能为一切众生仆使。若为众生之所瞋骂打害劫夺则生慈心,若见众生厚重烦恼发怜愍心。为欲破坏众生烦恼,系心思惟诸善方便。于诸众生心无奸曲,任力所能施众生乐,不求恩报不怀瞋恨,为坏众生瞋恼心故。思惟方便知恩念恩,无有求者先意行施。若己所有不施求者,不得成就菩萨禁戒。求者三至若不施者,是名犯重。不犯者,若以方便善语慰喻,令彼求者不生恨心。求者二种,一者贫穷,二者邪见。不施贫者则便得罪,不施邪见则不名犯。若不犯者是名善行。
善行菩萨谛知法界不可宣说,知法界性知世流布。世流布者,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色乃至涅槃不名真实。何以故?而是色者非有非无。乃至涅槃非有非无。若非有无云何真实?云何非有?众生颠倒计色为我。乃至涅槃横计为我。是名非有。云何非无?世流布故。不虚诳故。可宣说故。是名非无。以是故名非有非无。
如所说法,如说有者。一法之中应无量名,无量名故则有无量性。何以故?一一法中有无量名故。云何名为无量名耶?如色一法。亦说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涩滑、轻重,是名可说。随说有者。应一法中有无量相。所可宣说实无定性。以言说故流布于世。实无说者及真实性。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其色中乃至涅槃有实性者。不应说有青黄赤白乃至轻重。
若无实性,未流布时云何可传?以流布性有。无有初始故可流布。若未有色时有流布者。以何因缘无色之时不流布耶。如其流布能作色性者。何故流布而不能作色无量性。是故法性不可宣说。如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亦复如是。
有二种人远离佛法。非佛弟子永失佛法。一者说色乃至涅槃有真实性,二者不信世流布性。如是二人不任受持菩萨禁戒。如其受者受者不得,师则有罪。何故不得?诽谤实法着非法故。是故虽受终不得戒。若不得戒云何得名在此法中为佛弟子?是故名为远离佛法。菩萨戒者非口所得,心口和合然后乃获。是二种人都无实心云何可得?若于色中妄生计着,于佛法中则为永失。若不信色是流布者,是则名为谤一切法,是人则为永失佛法。
是故不可宣说若有若无。何以故?如因五阴则有我、人、众生、士夫。若无五阴如是等名何由流布?色亦如是。以有色故,则有种种名字流布。真实之法无有流布,离真实法亦无流布。
愚痴之人说诸法空则得大罪。若有说言大乘经中一切法空亦得大罪,不能善解大乘经义,生憍慢心言我善解。随其自心妄想思惟,为人广说亦得大罪。若言“一切诸法性无,云何得有流布于世?”亦得大罪。何以故?谤一切法故。谤一切法者即是外道富兰那等真弟子也。富兰那谓诸法性无。而佛法中亦有亦无。若有人说一切法空,当知是人不中共住、共语、论议、布萨、说戒。若与共住乃至说戒则得大罪。何以故?不解空义故。是人不能自利利他。
是故大乘经说,若不解空甚于痴人。何以故?愚痴之人说色是我至识是我。有我见者不坏佛法,不解空义,永坏佛法,破失灭没,生我见者,不至三恶。不解空义为人广说,当知是人必到阿鼻。有我见者不谤三宝,妄说空者诽谤三宝。说有我者不诳众生,不谤实性,不妨法性,不妨众生获得解脱,不教他人毁犯禁戒。不解空者谤一切法,不解实性,不解法性,妨于解脱,与多众生作恶知识,自不持戒教人毁禁,常乐宣说无作无受,令多众生增长地狱。以是义故,名为远离无上佛法。
云何名为不解空义?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信受空,不解于空,不解于法,是则名为不解空义。何以故?说一切法本性自空,无因缘空。说一切法亦无处所。若无处所云何名空?是名不解空。
云何名为真解空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一切法中无有性故,是名为空,法亦不空是名解空。如是解者不妨于义,不谤三宝,是名正解无有错谬。云何正解?如色说色乃至涅槃,分别无、有,种种相性,是名色空以色真实流布于世,是名不空。以是义故。说色一法亦有亦无。解是二故,亦法亦空,终不于中妄生计着,是名真解空义。
是故大乘经中说偈。
一法有多名 实法中则无
不失法性故 流布于世间 。
如色乃至涅槃则有多名。色无自性,无自性者则无多名,有多名者名为流布。以是义故杂藏中说,诸佛世尊不着流布。若见若闻,思惟觉知。如色名乃至涅槃名,名为流布。诸佛世尊终不说言,有流布性而生染着。何以故?坏颠倒故。有染著者名为颠倒。如来已断一切恶见故不染着。以不见不说不染着故。名为正见。
是故如来为迦栴延比丘而作是说。迦栴延,我弟子者不着地定。水火风定。空定识定。无所有定。非有想非无想定。非此世非他世。非日非月。非见非闻。非思非量。非取非得。非觉非观。是名禅定。
云何比丘不着地定。比丘于地不作地相。乃至觉观不作觉观相。是则名为不着地定。乃至觉观亦复如是。若有比丘能作如是修集定者。即为诸天释天梵天十方诸佛及大菩萨之所赞叹。南无大士。南无大士。咸作是言。我都不知汝在何定修集何定。
若有染着地相地名。当知是人名不修空。若于色中不著名相。是名修空。为流布故宣说地相及以地名。若着色相及以色名名增长相。若坏色相及以色名名放舍相。不增不舍是名中道。修集如是二种相故。是名比丘修集地定乃至觉观。若有比丘修是定者。是名实相。
以实相故,比丘于法无所言说。以诸法性不可说故,是故比丘无所言说。若一切法无可说者。云何说不可说?若不可说云何得闻?若不说不闻,云何得知一切诸法不可宣说?以可知故说令流布。
愚痴之人不知不解世流布故。于诸法中生八种谬。一者性谬。二者分别谬。三者聚谬。四者我谬。五者我所谬。六者爱谬。七者不爱谬。八者非爱非不爱谬。是八谬中初三种谬。乃是一切诸谬根本。着性著名不解流布。从此展转生无量谬。我、我所谬名为我见。我见复是诸见根本。是二种谬从憍慢生。是故憍慢诸见根本。后三谬者从三毒生。是八种谬摄取一切诸结烦恼。令诸众生回转三有。
云何性谬。若色作色想。乃至重作重想。是名性谬。
云何分别谬。若分别色是色非色。是可见是不可见。是有对是无对。是名分别谬。
云何聚谬。如于色中见我众生士夫寿命。屋舍四众军旅衣食。莲华车乘树木积聚。如是等中各作一相。是名聚谬。
云何名我我所谬。于有漏中取我我所。无量世中常生取着计我我所。是名我我所谬。
云何爱谬。于净物中生贪着心。是名爱谬。
云何不爱谬。于不净物中生瞋恚心。是名不爱谬。
云何非爱非不爱谬。于一切净不净物中生贪恚心。是名非爱非不爱谬。
是名八谬。
菩萨摩诃萨云何能知是八种谬。应推四事。何等四?一者推名。二者推物。三者推性。四者推分别。
云何推名。菩萨摩诃萨唯知名名不见名物。是名推名。
云何推物。唯知是物不知余者。是名推物。
云何推性。知名流布。是名推性。
云何推分别。名不见物物不见名。是名推分别。
菩萨摩诃萨何故推名,知名实名是故推名。菩萨谛观。若无色名何由说色?若不说色。云何观色?若不观色。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萨推求知名。
菩萨何故推求于物?若无物者谁有此名。而此名者非不可说。若不可说。云何得知诸法之性?是故菩萨推求于物。
菩萨何故推求于性。菩萨摩诃萨知于色性乃至涅槃性。知色流布乃至涅槃流布。云何名为知于色性?知是色性如镜中像幻化梦影响熟时之焰水中月形,是名推性。
菩萨何故推求分别。菩萨摩诃萨若分别名。分别物,分别性,分别法,分别非法。分别有无是色非色可见不可见,是名分别。以分别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萨推求分别。
菩萨摩诃萨为坏八谬推是四事。
菩萨何故坏是八谬?八谬因缘增长邪见,邪见增故烦恼增长,烦恼增长故生死增长,生死增长故十二因缘增长。菩萨若修如是四事断除邪见,邪见断故诸烦恼灭,烦恼灭故生死灭,生死灭故知十二因缘灭,知十二因缘灭故修无上道,修无上道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能坏众生如是八谬,能教众生知世流布说真实义,若除众生如是八谬名大涅槃。能得现世大自在故,得大神通故,得大方便故,得大禅定故,得大一切智故求得不退不堕处故,是名大涅槃。
得大自在菩萨摩诃萨成就五事:一者心得寂静。二者了知世事及出世事。三者为众生故,处在生死,心不愁恼。四者了知如来甚深秘藏。五者菩提之心无能坏者。菩萨何故心得寂静?能破现在众生烦恼故心得寂静。为调众生得佛法故,了知世事及出世事。为令众生得利根故,乐处生死心不愁恼。有令众生破坏疑心,受持读诵了知如来甚深秘义,“法说非法,能灭佛法、污辱佛法,犯说非犯,受畜八种不净之物”——为摈如是诸恶人故,受持解说如来秘密甚深之义。虽知外道微细书论解其义趣,终不破坏菩提之心。如是五事摄取菩萨菩提之事,亦名五事,亦名五功德。
何等名为菩提之事?能自利益调伏众生。受持佛法不破菩萨所修禁戒。菩提之心终不倾动。勤修精进。坏邪见等说三乘道。菩萨成就如是五事有三种,谓下中上。具足二种是名为下。具足三种是名为中。若具四种是名为上。
--
修改:psych FROM 39.155.178.*
FROM 39.15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