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一行三昧者”。“三昧”即禅定,意思是在智慧中修行,这里指证悟后的修行。
“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直心是”。“住”和“坐”有什么区别?“坐”是短暂的,“住”是长期的;“直心”,指证悟的境界。在行、住、坐、卧中,要保持“一行三昧”,即保持证悟的智慧。
有些版本用的是“真心”,此处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正直、诚实,不欺骗、不撒谎,这是通常的理解;二是指没有无明的状态,这是更高层次的直心和真心。无明、妄想本身就是自欺欺人的东西,证悟的境界中,没有分别妄念,因此是直心。
《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净名经》,即《维摩诘所说经》,简称《维摩经》;“道场”,修行的场所。外在的道场,是寺庙或其他场所;内在的道场,即证悟的境界。真正的道场是证悟的境界,因为证悟之后,可于其中培养佛或佛子,所以“直心是道场”。
“直心是净土”。证悟的境界,不仅是化身与报身的境界,还是法身的境界;心的本性是法身的净土,因此“直心是净土”。
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
“莫心行谄曲”。“谄”,奉承,违心地说一些赞美的话;“曲”,弯曲。二者都与直对立。这句话的意思是,心里不要有谄曲。
这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内外不一致,如嘴里讲空性,实际上没有放下执著,这就是谄曲;二是尚未证悟的人,所有观念都与执著有关,而执著的基础是无明,包括对佛法中的慈悲心、出离心等观念,也会带有很大程度的无明和执著成分,这些都是妄念,都叫谄曲。
因此,直心和谄曲各有两种不同层面的理解:一是从高层次、证悟的境界来解释,二是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通俗概念。
“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有些人嘴里讲空性,说要修般若、修禅定,但是,实际行动上并没有做到直心。
比如,大圆满法里将佛教教法分为九乘次第,这种人会说,除了大圆满的境界,其余都是弯路;或者说,除了三转法轮里的佛性部分,其他观点都不究竟。可是,他们的修持境界并未达到这个高度,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所以其心不直。
这是一些学佛之人实际存在的问题。因此,上上境界的人认为,下下境界的人虽然口头上讲得好,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境界。惠能大师的意思也是这样。
“非佛弟子”,说得严重一点,这种人不是佛弟子。
佛弟子有不同层次。以六祖说的标准,口说不行的人统统不是佛弟子,这个标准比较高;但从皈依的角度看,皈依之后的人都可以称为佛弟子,包括不直心的人。
与此类似,菩萨也有不同标准。比如,平时我们把有菩提心的人叫做菩萨,这个门槛并不高;但有些佛经里讲,有胜义菩提心的人才是菩萨,即修行境界达到一地以上才能称为菩萨。这是因为标准有高有低,所以需要具备的条件也不一样。
此处的“非佛弟子”,指那些并未真正证悟的人,他们心里不认可、不懂般若三昧,嘴上却说自己懂得,等等,这种人就不是佛弟子。从严格意义上讲,佛弟子不应该这样撒谎。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怎样才叫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以证悟空性的智慧,对万事万物都不执著,这才是直心,也叫一行三昧。
如果对某种法有执著,比如在证悟的境界中分定和慧,这就是执著二相,不是一行三昧;定和慧谁先谁后的这种争议,也是未臻证悟境界的表现。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迷人着法相”。“相”这个词在佛经中用得非常广泛,如长短、高低,物质、精神,以及颜色、形状等,凡是我们能想到的东西都叫做相;“法”是万事万物。这句话的意思是,未证悟的人,执著于万事万物的种种相。
“执一行三昧”。未证悟的人,对轮回中的任何事物都会执著,甚至对涅槃也有执著。他们认为有个“一行三昧”存在,便执著于它。
“直心坐不动”。这里“坐”有两个含义,一是身体的坐;二是内心的坐——内心平静、安住就是坐。相应的,“坐不动”可理解为:一是身体坐下来,以毗卢七法打坐,身体如如不动;二是打坐时,心里没有任何杂念,非常平静。
六祖接着批评道,有些人本来没有证悟法相,执著一行三昧,竟然说直心就是“坐不动”:身体不要动,坐着打坐;心里不要有任何念头——好的、不好的,什么念头都不要有,这就是直心。
“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这些人认为,断除所有妄念、杂念,就是一行三昧。
※ 修改:·hhy475 于 Jul 26 12:51:29 2023 修改本文·[FROM: 218.4.202.*]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m.mysmth.net·[FROM: 218.4.202.*]
修改:hhy475 FROM 218.4.202.*
FROM 218.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