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性起念”,念头源自心的本性,也就是佛性。就像云朵是从空中出现,最后消失在空中一样,念头也是从佛性中产生,然后在佛性中消失。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念头的诞生和消失,却从未看到它的来处和去处。实际上,它的来处和去处就是它的本质。曹溪原本中这句话是“自性起念”。
“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开悟之后,眼耳鼻舌身五个感官仍能感觉到外面的世界,它并没有随着我们的开悟而就此消失。不同之处在于,之前我们对外境有执著,现在则没有了,这叫做“不染万境”。
未证悟时,尽管拥有人身自由,可是内心对贪嗔痴的执著依然存在,因此感觉不到真正的自由、自在。从执著中解放出来后,我们的内心才得到了真实意义上的自在、自由,这就是“常自在”。
开悟之后,我们可以照样工作、生活,但这一切不会再给我们带来烦恼。如果再稍微用功修一段时间,日常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产生的压力、烦恼等精神上的痛苦,短期之内就可以得到控制。
肉体上的痛苦不太容易断除,即便阿罗汉也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因为构成肉体的物质本身就是这样,所以遇到一些与它不太相应的境况时,就会产生痛苦、不适;精神上的问题则比较容易解决,若能在这一生中努力用功,自己完全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维摩诘所说经》讲,证悟以后,照样可以工作、生活,我们的智慧完全可以分别、判断外界事物的善恶、对错等,这就是“外能善分别”;与此同时,“内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一义即胜义谛,也就是空性、证悟的境界,内在的证悟境界是如如不动的。
简言之,证悟之后,我们照样可以感知外面的世界。同时,内在证悟空性的智慧、境界不会动摇,二者并不矛盾。
小结:《坛经》讲的都是顶端的法,大圆满讲心的本性、佛性时,用的也是这些文字。如果我们看不懂《坛经》,那现阶段去听大圆满也是这种感觉。
对于出离心、菩提心等具体、基础的修法,《坛经》没有涉猎太多,但是广学多闻、少欲知足这些也有讲到。此外,《坛经》里还介绍了一个非常好的忏悔方法,但前提条件是要证悟,在证悟的基础上忏悔就是无上的忏悔、无相的忏悔。
对于心的本性方面,《坛经》阐释得非常好。如果四加行和五加行修得到位,通过这些内容也可能会证悟;如果基础没有打好,修大圆满也不一定能证悟。因此,大家一定要从基础的出离心等一步步往上修,这样每个人都有希望。
敦煌本没有划分章节,如果分的话,这部分就叫做定慧品。
--
FROM 49.7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