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道教名山中武当
宣恩发布 2016-05-25 18:45 发表于湖北
道教名山中武当
■田长英
“非真武不足当之”。在明代,道士们为求仙传道遍访名山,寻找最合适的传布地,由此,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的发迹圣地——武当山得以命名。
宣恩中武当是因道士寻山访水而产生的杰作,山因仙而灵。在明朝洪武三十年的春天,一个身着青衣小帽的道士背着编钟,沿武陵山脉由南向北而行。某个清晨,当他走到宣恩万寨大明山那面高坡上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清辉之下,白雾翻滚绵延,一个山头裸露在厚实而轻软的雾海中……
图片
这个裸露的山头,就是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中间河村洞坪右岸的中武当。大约在2002年的时候,因为修建洞坪电站之前要进行文物调查,笔者和省州考古所的专家们一起,走上中武当。因为笔者在中间河的龙头堡读初中,老师曾组织两次徒步游,所以,这是第三次来到中武当山顶。
明朝初期以前,这里叫龙头山,因为那个道士的到来,先后更名为铜钟山、中武当,近于原始的山顶建起金钟寺,这里成为“玄天真武大帝”又一发迹圣地,解放前,一度是湘鄂川黔人们心中的神往之地。
白雾渐渐散去,逶迤的武陵山九曲环绕。眼前的中武当则在中建河的臂弯中驻足,海拔800余米。三面环水,险不可攀,一峰孤出,最北端是龙头山,向南依次是天门山、狮虎岩、子午峰、丁甲峡、朝拱山、虎城垭,全长约四华里。
这一脉山势奇特,或挺拔陡峭,或狭窄低陷,或峰峰相连。盘古开天辟地时,一定用斧头在武陵山搅了几圈,而在此处应该是以斧刃着地,描出一条细线,以至于狮虎岩两面绝壁,极少身手敏捷者才能攀爬而过;斧行四华里,瞬间顿笔,因此龙头山有了回环之势,龙头山前的龙头峰,则是斧尖溅出的一点墨,以至于绝壁万仞,游人至此如履云端。
图片
一个真正的道士是能领悟天地之灵气的,这个对专业有着高深造诣的道士找到了他心中向往的修道之地,并在山上修行。从此,中间河村的人们听到隔三岔五从山顶传来的音乐,其音清雅悦耳,有如霓裳羽衣曲。
当地人们深为讶异,以为仙音。大约半年后,终于有勇士们沿着山脊来到山顶。只见山顶是一块平坦的狭长之地,约8000平方米。群山茫茫,诸般风景尽收眼底,此地真是接天地之灵气的仙境,而奏乐之人却不知所踪。人们以为是神仙过往而为,于是,商议在此筑庙供神,四时祭祀。
动工之日,人们平整地基,一口编钟出现在山顶,用金属棒敲打发出清脆悠扬之音,与仙音相合。天降祥瑞,大兴庙宇,由此,能工巧匠汇聚山顶,因为这一传奇,当地由龙头山,名铜钟山,再名中武当。
下得天门山,再上龙头山,需攀爬百余步石级,石阶尽处是灵官庙,穿斗式吊脚楼,面阔三间,背崖面路,让人望而生寒。
图片
史料记载,中武当的主要建筑是金钟寺玉皇楼,由冲霄楼、祖师殿、玉皇殿,以及经堂、厨房等相关附属建筑组成,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高大雄伟用料讲究,雕龙画凤,熠熠生辉。
直到民国,中武当的香火都十分旺盛,前来朝拜的香客来自湘鄂川黔,“路上不断人,灶里不熄火。”一度拉动着地方经济,香蜡纸烛,糖食糕点,尤为畅销。相传,冲霄楼毁于民国十一年正月初九,自此之后,该地庞大的建筑群逐一毁损。
如今的中武当建筑群只剩下残垣断壁,巨大的条石、碑刻、磉凳散落一地……为保护历史文化,“中武当寺庙遗址”被公布为宣恩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如此,当此独特的自然和丰富的人文,仍深深地吸引着世人,盼望一睹为快。
作者简介:田长英,女,恩施州作协会员,现供职于县新闻中心。
--
FROM 1.91.7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