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
“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离相”,没有相。意思是,对于感官所感受到的世界没有任何执著,完全通达了如梦如幻的状态。外离一切相就是“禅”。
比如,对凡夫而言,意识会通过感官去抓取、执著外境,这就是有相;对证悟者来说,虽然感官可以感受外面的世界,但由于已经通达空性境界,因此内心没有执著,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是离相的。没有相,就叫做“禅”。
那么,什么是“定”呢?
“内不乱曰定”。凡夫对万事万物有各种各样的执著,这是“乱”;证悟者的心融入禅定、空性的智慧当中,达到平静、光明、空性的状态,这叫“不乱”,内不乱即为“定”。
和“坐禅”一样,以上是从实修的角度解释“禅定”,与普通的解释有点不一样。
“外若离相,内性不乱”,如果达到外离于相,内心自然不乱;内心之所以会乱,是对外面的事物都有执著。这两者有密切的关系:外若离相,内心自然不乱;外若著相,内心当然会乱。
“本自净自定”。“自定”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禅定有两种:
第一种是人为造作的禅定,即四禅八定的禅定。这种禅定可以让心达到很平静的状态,但这种平静不是天然、自然的,而是人为造作的,是修行人通过长时间精进修行而达到的,因此,这种平静不是“自定”而是“他定”。“他定”不是佛教的标准术语,只是权且这样命名。
第二种是自定。当意识、念头统统消失后,我们会发现一个更加平静的状态——佛性。这不是通过人为的努力达到的,它本身就是如此平静、不乱,所以称为“自定”。
定慧品对“自定”阐释得非常清晰,大圆满的解释与之相同,强调的都不是人为造作的禅定。就像上楼时需要借助楼梯一样,我们可以把人为造作的禅定作为临时的辅助手段,但它毕竟是人为的、造作的,不是绝对的定。我们最终需要达到的,是没有任何人为造作、完全自然的状态——佛性。进入这种状态时,就是真正回归到原始状态,这种回归即自定。
如果证悟境界比较高,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就是禅定。虽然用“安住”这个词汇来描述,但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人去安住——若意识不去干扰,则本性自然现前。这样修五分钟也具足定慧,而且这种定属于自定,是天然的、最高级别的禅定。
那么,什么是“自净”?本来清净就是自净。
自定和自净主要是讲胜观和智慧。就像定慧品中讲的,定和慧是分不开的。同样,定中有净,净中有定——不仅没有念头,甚至连阿赖耶识等造作的东西一概消失,最后剩下的就是真正的本性,它既是自净又是自定,禅定和智慧都在其中。
大圆满讲空性的部分叫做“彻却”,与《坛经》这部分内容基本没有差别。
麦彭仁波切是藏地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在《定解宝灯论》中写到,中观的大空性或般若智慧的空性,与大圆满的“彻却”部分无二无别。惠能大师讲的空性,实际上就是般若空性,他是从窍诀、实修的角度来阐释般若波罗蜜多,与大圆满没有什么区别。
总之,外离相、内不乱,即“自净自定”。心的本性、本来面目原本如此,并非人为造作,因此,“自净自定”前面有一个“本”字。
既然心本来就是“自净自定”,又为什么会乱?
“只缘境触,触即乱”。“触”,不仅指身体的触觉,《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和《阿毗达磨俱舍论》将五种感官与外面世界的接触都称为“触”。当五种感官接触外境,加上我们本身无明,不能够认识到外境的真相,于是执著开始产生,然后愤怒、欲望、愚昧等各种烦恼随之涌现,心就乱了。
“离相不乱即定”。“离相”就是证悟了空性,对任何相没有丝毫执著,彻底通达如梦如幻的境界。离相不乱,就是定。
“离相”,并不是说要离开这些相,到一个没有相的地方。因为我们的感官是逃避不了的:只要睁开眼睛,一定会看到东西;只要有耳朵,当声波振动耳膜后,大脑一定会产生声音的感觉……只要带着感官就有相,无论到世界乃至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如此。因此,离相不是逃避,而是面对。
如何面对?现在我们用无明来面对世界,所以世界带给我们很多痛苦;而修行人是用智慧、菩提心、慈悲心来面对世界,所以世界带给修行人的是幸福、快乐和满足。除了修行、解脱以外,仅从生活的层面,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非常有意义的力量,大家一定要努力亲自体会。
--
FROM 218.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