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惠能大师常讲“此法门中”,意思是,这是禅宗顿门自己的观点。比如,禅宗讲的戒定慧、六波罗蜜多,与普通显宗的理解有所不同,是禅宗特有的解释方法,并非所有大乘佛教的观点。
以戒定慧中的“戒”为例。一般大乘佛教所说的“戒”,是诸如菩萨戒、居士戒等戒律,而禅宗讲的“戒”是从证悟角度理解的:当安住在证悟的境界中时,没有杀盗淫妄等念头,因此打坐本身是戒,证悟的智慧也是戒。这与我们平时认为的证悟属于戒定慧中的“慧”不一样。
那么,是否有与禅宗观点一致的佛经呢?当然有。比如大乘《般若经》对戒定慧和六度的解释与禅宗相同,即一刹那间的证悟智慧中,已经包含了戒定慧和六波罗蜜多——这是一个很高的三学和六度。禅宗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的。所以《坛经》中常讲的“此法门”,指禅宗自己的观点或者方法,并不代表所有的显宗。
甚至禅宗渐门与顿门对于佛经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比如,神秀大师和惠能大师对于戒定慧的解释就不一样。《坛经》中有记载,神秀大师的弟子到惠能大师座前听法,惠能大师问他,你的师父如何解释戒定慧?弟子回答,戒为菩萨戒、五戒等戒律,定就是修禅定等等。神秀大师解释三学的方法与普通佛经的内容相同,而惠能大师理解的戒定慧,则全部涵括在证悟的境界中——证悟的境界既是戒,又是定,亦是慧。
概而言之,“此法门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禅宗很多观点有别于普通显宗;第二,禅宗顿门与渐门也有所不同,当然,只是过程不一样,结果是相同的。惠能大师的意思,主要是强调自己法门独特的理解方式。
那么,禅宗顿门是如何定义坐禅的呢?
“此法门中,一切无碍”。“一切无碍”,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其核心要义。
首先,要了解“碍”是什么。很多人认为,“碍”是障碍,指修行道路上的违缘,如同公路上的路障一样。但在实修,尤其是修空性的时候,障碍是执著,任何一种执著都是障碍。
当我们证悟的时候,静下心来向内观察,可以体会到整个意识、精神、佛性都是畅通无碍的。就像人站在一个很高的山顶眺望,因为前方没有任何障碍物,所以可以看到无边无际的蓝天。同样,证悟者在打坐时,内心没有丝毫执著,因此一切都是畅通无碍的。
语言只能这样表述,有了切身体会才能彻底明白其中的深刻内涵。如果有了体会,除了“无碍”二字以外,什么都不需要;如果自己没有体会,那无碍就是无障碍,就这么简单地过去了,感受不到它真正的含义。
大圆满有外虚空、内虚空和密虚空的说法,三种虚空结合后就会有这种感受。大圆满的这种表达方式与“一切无碍”类似:在视野开阔的山顶等处打坐,向内观察时,整个人的心如同虚空一样畅通无碍,此时深刻、清晰地体会到,自己的内心与外面的虚空融为一体、无二无别,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外、哪里是内。这是证悟者才有的体会。
我们平时的心态并不是这样,内、外往往分得非常清楚。是什么隔开了内外?是我们的肉体把意识束缚在内,使之无法与外面的虚空融为一体。当然,真正的束缚还是自己意识的执著,我们把组成身体的一堆分子、原子认定是“我”,这是“内”;其他东西与“我”无关,那是“外”。如果打破了这种执著,内外虚空融为一片,就是一切无碍、无碍畅通。
我们一定要尝试体会这种感受,很多人喜欢感受蹦极等极限运动的刺激,但实际上真正有意义的是空性无碍的感受,一旦有了这种感受,此后永远都不会忘记。每当对人生感到绝望、情绪低落的时候,这种感受能够瞬间把我们从人生低谷提升到高处,感觉任何事情都没什么大不了,当下就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活力,有了继续生存和奋斗的理由。
和菩提心一样,这才是我们能够带到下一世的真正财富,其他如声望、地位、资产等,再多也无法带走。我们一定要尝试体会这种奇妙的感受,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当我们特别愤怒的时候,只要想到这个,愤怒当下就会消失;人生走到低谷,绝望、失落的时候,也能让我们立刻感受到幸福快乐。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的修行和解脱,更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极大的力量。因此,“一切无碍”蕴含着非常丰富且有意义的内容。
接下来解释什么是“坐”,什么是“禅”。
“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一切境界”,指外面的世界;“念不起”,即不执著。对外面的世界不执著,叫做“坐”。
我们是如何接触外界的?当然是依靠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对于未证悟的普通人来说,当视觉中出现某样东西,意识会马上分析、判断这是什么。如果判断是人,就会分析此人是否熟识,是好人还是坏人;如果判断是建筑物,就会产生“我是不是应该买一套这样的房子”“能不能买得起”等念头。总之,意识产生后,后续会有很多念头接连不断出现,且每个念头都带有执著。比如,看到一座建筑时,意识会立即认为“这是一栋楼房”,并默认它是真实存在的,这叫做“起念”。
“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就是于一切境界上不起念头。这里的“不起念”是指不执著——修行人证悟以后,眼睛看得见,耳朵也听得到,但是意识清楚地知道,眼睛看到的画面和耳朵听到的声音,都如同虚幻的梦境和海市蜃楼一样不真实,因此不会执著。
“不起念”也有三种含义:
第一种,过于专注而不起念。这种情况在世俗生活中经常发生。比如,当我们非常专注地思考某件事情时,会对眼前发生的画面视而不见,或对耳边发出的声音充耳不闻。此外,特别开心或悲伤的时候,虽然看到画面、听到声音,但对这些根本没有感觉,不起任何念头。这是第一种不起念,它与修行没有关系。
第二种,过于平静而不起念。比如四禅八定中不同层次的禅定,心都处于非常平静的状态,虽然看得见、听得到,但对这些画面和声音不会起心动念。直到进入无色界的禅定时,人的感官才看不到世界。
第三种,证悟空性而不起念。证悟空性的人,虽然感官可以接受到外界的现象,但他能够深刻体会到万事万物都是感官产生的错觉,眼前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没有任何执著。这是因为修行者已经通达了空性,所以不起念。
这三种不起念当中,前两种对修行没有太大帮助,我们需要的是第三种。第三种不起念是“坐”的真正含义,彻底明白万事万物都是空性的,不会产生执著或念头。
那么,什么是“禅”呢?
“见本性不乱为禅”。“见本性”,见到自心本性的时候;“不乱”,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妄念——这就是“禅”。
此处是从内和外的角度进行阐述:外是指对感官感受到的外面世界没有任何执著,称为“坐”;不仅对外面的世界没有执著,向内看自己心的时候,证悟、体会到了佛性,叫做“禅”。
简言之,证悟的时候,对外面的世界不起执著为“坐”,证悟自己内心世界的佛性是“禅”,这样内外通达的境界,叫“坐禅”。
惠能大师对“坐禅”二字的讲解,属于窍诀性的解释,大圆满也有这样的解释方式。虽然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这样的解释与平时的理解不同,但是,这种解释方法可以揭示其深刻的奥义。在禅修的时候,或者对于证悟的禅定而言,这种解释完全可行。
以上解释了“坐”和“禅”,下面开始阐述“禅”与“定”。
--
FROM 117.8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