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自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今记如是。
“不动”有正反两种理解。如果认为禅定就是把心守住,不让它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保持心平静,这种“不动”的观点是不对的。那么,正确的“不动”该如何理解呢?
“若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自性不动。”比如我们看见某个人,尽管视觉中出现一个人的形象,但意识已经证悟人的本质是无我,这种无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不动”;“不见一切人过患”,人出现时看不到“人”,并非眼睛看不到,而是不执著于人相,更不执著于人的种种过患,这就是“自性不动”。这种不动才是正确的。
这段话的逻辑次第分明。前面讲“若言看净”,先说真正的净是“人性本净”,但如果是妄想,就反而成了束缚;“不动”的讲法和顺序同样如此。真正的不动即“不见一切人过患,自性不动”,若没有达到这种标准,所谓的“不动”不过是自己贴的标签,是以不动的名义出现的“动”,实际上仍然是念头。
“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迷人”,即未证悟的人;“自身不动”,他们打坐时身体不动,能够持续数小时之久;但是“开口即说人是非”,下坐不到一分钟,马上开始讨论别人的长短过失。这种人自称证悟了,实际证悟了没有,了解一下他的言行就清楚了。“与道违背”,这不是与道相违了吗?如果已经证悟,怎么会说人是非!证悟即不动,在不动的境界中没有这些过患。
《坛经》的这些话非常有意义,我们要用这些话来衡量自己,而不是衡量别人,否则就“与道违背”了。
这段内容宗宝本为:“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虽然多了“善恶”“即是”“长短好恶”等几个字,但内容上与敦煌本没有什么差别。
“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今记如是。”这几句话是对前文内容的归纳总结,强调“不看心,不看净,不言不动”的重要性。这是辨别修行对错非常关键的三句话,惠能大师说“今记如是”,我们一定要如是记住。
坐禅品上半部分提及的三句要点,对于偏重理论学习和烧香拜佛的徒众来说,并不重要;但对真正想修行的人而言,却至关重要,一定要反反复复思维。
第一,不看心。如果只是看心,就会一直停留在心的层面,无法突破到佛的智慧。从禅宗的角度看,出离心、菩提心及四禅八定,这些仍处于心的层次,尚未达到智慧的层面。因为心就是念头,所有念头都是妄想、妄念,还不是佛性。
虽然刚开始的时候,需要看自己的心,不断地观心、观照,但这只是一个暂时过渡的方法而已,一定要在此基础上突破。我们原本就是因为无明而流转于轮回,现在好不容易得到修行的机会,若只停留在心的层面不能突破,太过于遗憾了。
第二,不看净,即不要贴标签。当打坐稍微有些觉受的时候,立即把这种觉受贴上佛性、光明、空性、大圆满等各种标签。这些标签都是自己贴的,实际上未必如此,这些其实也是一种念头。
第三,不言不动。很多人以为,心静下来,没有杂念、念头就是禅定,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就是修行。当然,刚开始修行时,如果连静下来都做不到,更何谈突破?在这种情况下,心静下来可以说是一种禅定。但是,以禅宗的高标准来看,还差得很远。虽然心很平静,但这平静也是心,还不是智慧。只有智慧才能断除我们的无明,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心。
以上是修行人一定要远离的三个误区。
很多佛经,包括五部大论的讲法都是这样,先简单列出框架,再逐个广讲,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坛经》这三句话也是如此。先从正面讲什么是“清净”“不动”,再从反面讲什么不是,最后归纳前文,说这种看心、看净都是障碍修道的因缘。
像这样的实修内容,很多讲理论的佛经不会涉及。虽然《坛经》也讲了一些理论,但坐禅品讲的是具体修法,这在其他佛经中很难看到。这部分文字不多,但内容很丰富,很容易背下来,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打坐的时候要运用上。
如果没有这些标准,我们会陷入迷茫,不知到底什么叫做证悟,也不知自己到底证悟了没有;有了这个标准,就可以衡量自己打坐时是否还停留在意识的层面。虽然惠能大师说不要看心,可我们现在最多也就是把心看得好一点、平静一点而已——由此可以确定,目前还没有脱离世间的禅定,更谈不上证悟。
修行中出现问题,无人可问的时候,自己依据以上所讲就可以确定,因此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提一下,“今记如是”这句,在三个敦煌本里有,宗宝本等很多的版本里没有。
--
FROM 218.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