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钱穆《论语新解》云: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言其至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叹风俗之败坏。
春斋:仆以为中庸之人并非指“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亦非仅指平常之人所易行之道;中庸之德当然也不是平常之人所易具之德也。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论西汉以来的学者云:“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中庸并非仅仅不喜不怒、一本正经的“中和”表面仪态,或君仁臣敬父慈子孝友信的表面文章,而是一种有更深层次要求的做人态度。中庸之道更重要的是要求人们顾全大局,严格律己以遵循某行为标准,即使行为合乎“礼”,使“名”“实”相符的处世之道,是一种处世最高要求和最佳状态,非有很深的修养不为,故曰“其至矣乎”,显然不是“平人常人”无修者之可为也。作为一个社会人,重要的是要守常,即始终保持一种不偏不倚、合“礼”的处世常态。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位置,权利和义务,中庸思想就要求每个人忠于自己职守,持不偏不倚的人生态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同上)所谓“不出位”礼是指言行合乎“礼”。纵观汉儒所作《中庸》,全篇主旨与圣意相去甚远,其中仅此一句是全文主旨,直指“中庸”之旨:“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孔子的另一个重要救世口号是“克己复礼”,也建立在“中庸之道”上,它要求大家克制自己私念,恢复周公所定之礼,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行为的标准就是这个“礼”,也就是不要越礼,而要克己复礼。守中合礼者必仁,仁者也必定中庸,守礼。《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中庸之道就是要求君象君,臣象臣,父象父,子象子。也就是说,不要做超越自己地位的事,不要说自己不应说,或于身份不相符的话。根据此精神推而广之,士师不应拿贿赂判葫芦案以失公正;教师不应收了束修另开小灶才讲关键内容等等。中庸还有不消极,也不过激;对上级不拍马,不打小报告,对下级不苛刻等的内容:“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大学》)试想:人人都安于规矩,社会岂不和谐?孔子为何“小”管仲?就是因为管仲不中庸、不合礼,不合行为规范。《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这里特别还须指出的是“民”并非仅指平民,以为上层可消遥“礼”外。这个民字是指一切自然人,正如《大雅》“厥生初民,时维姜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左传文公十三年》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这里并非只是普通老百姓,而是一切自然人,包括统治者。 2011-2-2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38.*
FROM 117.14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