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的文字看,容易觉得仁的含义多、笼统、片面。
一些说法是,仁从人从二,表示忠恕、爱别人、处理好人际关系等。
这无法解释孔子立的仁的标杆。论语里评价管仲“如其仁!如其仁!”管仲可不是以爱心泛滥的大好人而闻名。
设想回到孔子的时代,也许更容易理解孔子。
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思考的是政治治理。政治是最高等级人类活动。如果是乱世,再琢磨怎么种田也没用。小人哉,樊须也!这是在说他格局小。
那时是“小邦君子政治”。这并非中央集权环境之下的地方行政。而是诸侯国内的大族,其族内事务与下辖领地需要大量人才管理,士阶层于是乎兴起。
“君子”起码是士的身份,乃至大夫、诸侯国君。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包括“民”。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释义: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君子学道则爱人”。“仁”这种情感当然是一种道德情感,但这种道德情感其实也是一种政治情感。孔子在另一处谈到“爱人”时,与“民”联系起来,即“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好领导一定是凤毛麟角。
拿现在人们都经历过的集体举例。当一个人心所向的班长/leader,实际上都需要具备论语说的那些道德:恭、宽、信、敏、惠等等。
靠棍棒教育打骂呵斥严厉管教的领导/老师,那个是“法家”。
在集体里挑拨是非、特别在乎自己利益的,叫“小人”。眼光短浅,所以人小。
所以能理解为什么孔子要把管仲当作仁的标杆了吧。
管仲辅助齐桓公建立的霸政体系,通过盟会等形式共同商议国与国间的大事。霸政促成了诸夏共同体,使各中原诸侯逐渐弭兵,共同抗御外族的入侵,结束了春秋伊始一个多世纪的社会无序局面。
没有管仲,华夏早就亡了。
而且这个体系是不是和秦始皇有很大区别?
管仲这种领导,绝对大仁大爱,说是圣人一点不为过。
至于后来的时代,小邦君子政治时代不在,怎么解释仁,和孔子有多大关系呢。
【 在 Yx2024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道理
: 目前还没看完,但是感觉论语里面说的比较笼统。
--
修改:telect FROM 124.64.65.*
FROM 12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