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ader 讨论区 】
发信人: coolchanger (以非马喻马之非马), 信区: Reader
标 题: 庄子:野马不是游气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Dec 19 22:05:03 2024), 站内
野马不是游气。
庄子《逍遥游》讲:“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晋代郭象等人认为“野马”是“游气”的意思,后世学者多从其说。但实际上,这个解释是错误的。
先秦古籍中,野马从来就没有游气的意思,野马与游气也是十分不同的两样事物,后世学者为了使这个解释更合理一些,便又有了通假的说法,说“野马”通“野沫”或者“野塺”。这就错上加错了。
不错,古籍中历来有通假字,但我们对待通假字一定要谨慎,不能无缘无故地就说某字通假,那样岂不是乱套了吗?
比方说,庄子《养生主》中有“帝之县解”,这里的“县”通“悬”。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先秦时“县”“悬”两字多有混用。我们有了这样的依据,才能认定这里的“县”是通假字。
再比方说,庄子《养生主》中有“指穷于为薪”,很多学者认为这里的“指”通“脂”——这就错了,先秦时“指”“脂”两字并不混用,故此,不能认定这里的“指”是通假字。
总之,通假也好,解读也罢,都得有所依据才行。将“野马”解为“游气”,这实在是没有依据的。
那么,野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野马就是野马的本义。要理解这个问题,一定要从《逍遥游》的原文来看(为了看得清楚,我加上了标号):
1.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2.2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3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一整段都是大鹏在飞往南冥途中的反思:1,反思自己对于逍遥的认知;2,反思达成逍遥的条件。
对于逍遥的认知,大鹏的反思又分为两部分:1.1,收获。原先觉得北冥的野马很令人震撼,现在觉得它们不过是尘埃而已。1.2,不足。原先不知道苍天的正色,现在依然不知道。
——这就说明了:大知(南冥大鹏)胜于小知(北冥野马),却仍然没能达到至知(天之苍苍,即天道)。换句话讲,境界越高,人就越逍遥,而逍遥是永无止境的。
对于逍遥的条件,大鹏的反思又分为三部分:2.1,水之积。小鲲要借助大水才能成长为大鲲。2.2,风之积。小鹏要借助大风才能成长为大鹏。2.3,培风。光是靠着北冥风,不足以到南冥去(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剩下的路程还要自己造风才行(培风)。或者说,风不足,就要学会自己生风。
(这里的“培风”就是“生风”的意思,类似于“培土成丘”的用法,过去学者认为是“重风”或者“冯风”的通假,这个解读也是有问题的,此处暂不赘述)
——这就说明了:人要懂得借势,也要学会造势。水之积、风之积讲的是借势,培风讲的是造势。
如果这么分析有点抽象的话,我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吧:
某年某日,在上大学的路上,我想了两件事:1,和此刻相比,高中时的快乐实在微不足道(野马也,尘埃也),但硕士、博士、讲师、教授、院士……这些快乐我还没能体会到,那会是怎样的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2,上一所优质的高中(水之积、风之积),才能考上优质的大学,但最终还要自己努力(培风)才行。
——当我们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总是要比一比从前,想一想以后,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大鹏即是如此。
那么,庄子为什么要在此处讲大鹏的反思呢?这其实和前面“齐谐”的部分是对比来讲的: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齐谐”是旁观者的代表。齐谐觉得大鹏飞到南冥是一件很逍遥的事,可是齐谐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水击三千里的壮美,是抟扶摇而上的震撼。
——我们去旁观那些成功者的光鲜亮丽,不也总是这样的心态吗?
然而,光靠这些外部的观感是无法达成逍遥的,于是,庄子接下来就要讲一讲当事人——大鹏的心路历程了。
当然,大家别误会,以上这些鸡汤化的解读是我加的,其实庄子本意讲的是——“齐谐之见”,得逍遥之名;“大鹏之思”,得逍遥之实。
说到这里,该打住了。——咦,明明讲的是“野马”,为啥又讲到“齐谐”了呢?
其实,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庄子》是一本逻辑极其严密、思想链又很长的书,书中的许多细节都必须放到整个庄子思想链条中去看。
我们从“野马”不仅能讲到“齐谐”,还能讲到“天籁”,讲到“大块噫气”……它们都是同一条思想链上的关节,而当你把这条思想链整理出来得越多,你越会发现:野马不能解读成游气,它就是野马的本义。
--
FROM 117.1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