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版主 @wbjbd , 觉得特别受启发, 单独摘出来如下:
心经的翻译版本,可能有7种以上。
鸠摩罗什等翻译为 观音菩萨,唐玄奘他们翻译为 观自在菩萨。
很多经典,一般都以鸠摩罗什翻译的为经典。但是 心经,一般以唐玄奘的版本为 经典。
心经以向内为核心,观自在,更为妥帖。
观世音,逻辑上有重大跳跃,容易激起疑问,更符合 鸠摩罗什 中观的特点,非常高妙。
唯识重在逻辑,中观重在跳跃和灵活。
向外观世音,向内观自在,这是同时的。这是观音菩萨的特德。
向外,观世音,闻苦即救。向内,观自在,能所双亡,五蕴皆空。
所以观音菩萨的救苦,是无缘大慈。
fo觉的知识,有明确的范围定义么?
fo的整个知识和修行体系,没有非常明确的范围和定义
玄奘法师在古印度的阿兰陀寺,就说了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打败了所有的辩论者
是面向问题,而定义的需求
法无定法
若有一切心,即有一切法
若无一切心,即无一切法
--
FROM 218.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