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提出转移支付,确实是有道理的,但是现在看其弊端也不少,而且在逐年增加。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导致很多落后地区开始产生对转移支付的依赖,丧失了主动发展的动力,形成了依赖。同时转移支付这种粗放的二次分配,模糊了人作为个体的权利,简化成省的权利。比如,一个来自于黑龙江的农民工,在杭州从事几十年工作后,被剥夺了相应的福利保障,把个人的权利主张变成了地区之间的权利主张。实际上即使回到黑龙江,他也几乎无法从地区间的转移支付中获得本应的福利保障。转移支付设计之初,本意是补贴人力流动造成的问题,但是正确的逻辑应该是发达地区对外来务工人员按照本地人员的标准补齐社保及其他福利保障,而不是抛弃这一部分,然后以转移支付的形式交给落后地区自行支配,变成各类编制人员的工资。这实际上是在变相的劫贫济富。
转移支付除了补贴人力之间的差异,还有一个产生的原因是煤电等资源型补贴。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项目最为明显。这种资源输送本应是市场化行为,国家层面应当建立监管制度,但不应该以国家意志操控价格。计划经济的思路治理不了我们这样庞大的中等发达国家。
另一个致命缺陷是造成了资源错配和浪费。比如著名的水司楼、贵阳地铁等等,正是由于钱来自于转移支付,而不是辛苦招商培养的本地企业纳税,所以花钱不仅不心疼、不评估性价比,而且产生了“必须花光,否则明年就少了”的极端错误心态。其中孕育的腐败与利益输送更是可想而知。
但是也应看到,转移支付积极的一面,加强了国家对各个地区的控制能力,增强整体凝聚力,体现了“一定的”公平,简化了管理模型。这些优点几乎都是在最高层面来看问题,而从一个“地区谋发展,人民谋幸福”的角度来看,很难说这对发达地区是否公平,对落后地区是否在堕落,对流动人员是否是剥削。
--
修改:ToBo FROM 210.59.240.*
FROM 210.5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