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这个词有点重,题目也有点夸张,其实就是流水账,想到哪写到哪,写到哪算哪。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什么什么生涯,总觉得还早呢!普普通通一业余爱好者,也谈不上什么生涯。近半年膝盖有点问题,有时候一想,差不多了,真老了,该回忆回忆了。
我出生在南方某省的足球之乡,农村。初中以前就没见过足球,初中学校也没有传统,就是瞎踢,课间休息的时候一堆人,把球高高踢起来,然后再一窝蜂去抢,再踢起来,然后一上课就作鸟兽散没人捡球了。我看别人踢球也从来没想过自己踢,无他,瘦弱多病,体育老大难,还想踢球?其实我的灵活性很好,就是那时年龄小,体力太弱,800米都能跑吐了。小学时不远处有采石场,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我喜欢玩的就是在石头上跳跃飞奔,相当刺激有成就感,直到把小腿撞开个大口子,后来又升学了才放弃。初中时男生喜欢玩“斗鸡”,就是扳起一条腿,单腿蹦着用膝盖去撞倒别人;我撞不倒别人,但别人也撞不倒我,还时不时能晃倒一两个,总是能坚持到最后。
高中考进县中,入学体育成绩就没达标。当时年龄也小,14岁,一个胖乎乎的老太太体育老师说按年龄算达标了,让我入学了。高中学校足球氛围很好,几乎所有男生都踢球,也没什么门槛。除了城里的孩子外大部分学生都住校,也没别的娱乐,踢球的机会很多。课间十分钟都在教室外几个人一圈遛猴,20分钟休息就能摆俩门踢小场了。大夏天中午经常约比赛,场边摆一桶凉水一桶凉开水,热了凉水擦一把,渴了拿搪瓷盅喝一杯;都是赤膊,个个晒得黑黝黝的。每个年级有班级赛,下午下课后球场上总是爆满;有校队,校队的都是大家崇拜的牛人,参加省里比赛拿名次了都评二级运动员,还能加分。县城里有两块标准场地,还举办过省里的比赛;中小学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球场,不管标不标准。当然, 那时候不要说真草,人工草皮都没有。我大学研究生时踢的也都是泥地,摔跤最怕擦伤,。中学踢的大部分都是胶皮球,踢破了贴块胶皮就能补上,打足了气非常硬,闷身上很疼,脚感不好。真皮球那得是重大场面才用,全校也没几个,踢开线了都还是宝贝。球鞋算是比较大的开销,都是平底布胶鞋;鞋底带胶钉的就感觉是高级货了,其实在晴天的泥地上并不实用。很多时候,兴之所至,穿着凉鞋或者光脚就上场开踢,脚趾出血甚至趾甲脱落也是常有的事。
至于我自己呢,当然也想踢;但一来身体还是不好,二来那时性格也比较内向,偶尔人不够的时候上去充充数,一直到高二结束都没正经踢过比赛,班队都没进过。县城里的孩子水平高的太多了,还有不少是体校训练过的。印象很深的是高二分班后,大家互相还不熟悉,和隔壁班踢比赛,隔壁班人不够叫我当个后卫,结果半场没踢完他们班外号铁头的队长直接把我赶走,宁可少一个人踢,真是刺激自尊心。于是省吃俭用买了个胶皮球,只有有人叫踢球就去,有空就到操场一个人对着石墙踢,放假回家也是自己一个人对着墙踢。刚分班时成绩也极差,班级倒数前三(全班将近60人,有委培生来来去去)。我初中来自同一个学校的三位同学都被班主任拉到了同一个班,其中一个同学天天鄙视我,逼着我发奋。高二结束的时候我到了班上前十名,成绩虽然还不算特别好,但每考一次上升一截,大家普遍对我刮目相看,踢球也愿意带我了,当然本来球技也有所提高,有点良性循环的感觉了。虽然营养还是不良,但身体素质仍然显著提高,不再是原来的病秧子,体育除了投掷类外不但能及格还能优良;性格也有明显改变,球场上互相呼喊,下来敢于主动和人交流,交流面也广多了;最后高考的时候全班第二,毕业后多年还被老师作为例子来激励成绩落后的同学。足球方面,高三的时候虽然还是进不了班队,但班内比赛的时候还是能上场并且不拖后腿。而寒暑假回到老家镇上的时候,俨然已经有点球星模样了。尤其是高考后的漫长暑假,几乎每天都踢,球技也大有提高。这种回老家当球星的经历一直持续到研究生毕业,算是难得的美好回忆。
我真正的足球生涯应该从大学开始,大学没有升学压力,理工科男生多,加上赶上甲A热潮,那个时代不光是我足球生涯,也是中国足球的黄金年代了吧。大学时懵懵懂懂,学习一般,恋爱怎么回事也没有搞清楚,但踢球还算有特色,交了很多各形各色踢球的朋友。那时候踢球都很投入,同系一哥们更入迷,几乎天天踢,总拉我去,周末甚至从早九点踢到晚六点,然后两个人或者几个人去小饭馆点俩菜,吃几大碗饭,最后菜汤都泡饭吃得干干净净。虽然没进过健身房,几年泥土场上风雨打熬,也练就了一身腱子肉,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高中时会踢且水平不错的太多,高考时校队几乎都被各种学校尤其是师范学院啊什么的特招走了,还有加分进重点大学的。但到了大学,平均水平一下子降低了好多,而我自己的水平则比高中时提高了不少,身体也长开了一些。此消彼长,我在学院新生杯就崭露头角,进了系队,还是主力;大二开始也成为了院队的主力右边前,大三时被委以前腰的重任。当然我的水平也就局限在院级这个水平,脚法技术和意识不错,对抗和速度是硬伤。刚开始的时候没少挨骂,爱盘带,传球比较突然爱冒进,对抗太差,等等。到后来随着资历老了,技术意识也在长进,慢慢挨骂也少了。当时院队队长是校队队长也是老乡,身体极宽极壮,小腿肚如坛子一般,防守的时候手臂一张开,真正中场大闸万夫莫开的感觉。因为队长的缘故,我还被叫去参加了几次校队的训练,后来才明白不过是当陪练。
除了院内组织的班级赛以及私下约的各种比赛,学校有一年一度的三好杯(好像很多学校的杯赛都叫这个名字),还有管理学院的好事者组织的学校俱乐部杯,甚至还有足彩,也算有声有色。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次参加俱乐部杯,我们队第二场就爆了个不大不小的冷门,足彩分红分了好几百,大伙儿劲头一下子就上来了。后来下大雨也照踢,由于地滑,人生第一次滑铲很自然而且相当漂亮。皮球吸水后很沉,顶了几个头球,踢完球那天晚上起来尿尿的时候感觉还像在水上漂,也不知道是因为啤酒喝太多还是有点脑震荡。
另一次印象深刻的比赛就是最后一次三好杯,应该是大四上,还耽误了准备考研。虽然老队长已经毕业了,但要好的几个哥们一起踢了几年磨合得不错,加上新进来三个新生,一个大屁股翘臀很壮能突能护球,一个临门一脚很冷静还很准,还有个高中专门练过守门;其余我前腰,一个专升本上来的后腰人狠话不多,还有个就是我那个特别爱踢球多年来也算练出来了的哥们中后卫也是我们队长,总体算是几年来水平最高的时期,但比起管理、机械、电子几个院还是差一些。体育部一个年轻老师给我们当教练,每场比赛赛前开准备会,赛后请大家在他亲戚家的小饭店吃饭总结比赛,气氛很好。
我们一路打进了半决赛,那场半决赛算是我印象中最为荡气回肠的一场比赛。对手电子,很强,中后卫和前锋都是校队绝对主力,还有个足球特长加分进来的边前卫。中后卫一米八几的个,很壮,偏偏长了张秀气的小白脸,是很多女生暗恋的对象。前锋像球形闪电,速度快,突破坚决,我至今都记得他趟过我的时候我放铲拦截,被他带着在地上滚了好几圈,真的像被车撞了,感觉骨头都断了。那个边前卫一头长发,很艺术很高傲的样子,脚下很干净。接触不多,就记得有次我拉球转身过了他再后跟传给队友,他惊讶的“咦”了一声,之后我们算是半个朋友了。我们开场没多久就0:1落后,一直苦苦坚持到快90分钟,那个爱突破的新生已经很暴躁,不停摊手,和好几个队友都差点吵起来。然后他逼得了一个角球,还抢着要自己发,被我强行要过来。我发出的球绕过守门员划过门前,我们的后腰高高跃起一头砸进,全队一片狂呼乱叫,前场几个人抱在一起,印象中一个哥们的衣服臭不可闻。加时赛那时候还是金球规则,到了下半场又是角球,我又是几乎同样线路,守门员还是没够着,我们的后卫在后门柱用胸部把球撞进去了。全队还有场边教练替补情绪再次被引爆,都冲到场边抱成一团,剩下对方瘫坐在地,只有我们那个爱突破的新生不了解规则,在中场急吼吼叫大家上场发球。这场球之后相当长时间成为球迷们的谈资,甚至在比赛第二天去食堂的路上还听见有女生讨论昨天比赛**院那个*号发的角球如何如何,让我多年后还颇为自得。
决赛就没那么好运了。对公认最强的管理,他们队长是时任校队队长,坐镇中场的绝对核心,和某著名国脚同一个体校同一个中学出来的;一个前锋脚法细腻,风格有点像梅西,脚下频率极快,被他过了都不知道球从哪边过去的,踢野球从这头带到那头,一堆人拦不住;拖后中卫是校队多年铁打主力,胜在稳重勤恳能开大脚能扛人;后腰大学才开始踢球,但运动能力极强,学校七项全能记录保持者,还从大一到大三连破三次;他基本不控球不带球,但脚头很硬很准,长传堪称一绝;防守很强,即使你晃过了他马上就又缠上来,只要被他贴身基本上球就没了。这哥们本来在机械,据说就为了踢球转管理了。总之,和我们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我们教练和他们关系不错,赛前基本上就放弃了,让大家随便踢。不过比赛前对手还认真开了准备会,据我们教练说还专门研究了我的角球和定位球,并且有专门的战术安排。大家都比较放松,上半场我们就被打了3:0,都以为是一场脆败。但下半场开场我方后腰中场就起脚击中横梁;没多久我任意球又打中横梁,反弹正好回到我脚下,禁区外抡一脚,结果两次变线,进了!一会儿又逼得一个角球,我发到前点,头球蹭到后点,那个新生抬脚就抡,凌空,又进一个!突然间双方的气势都起来了,队长们和场上球员呼喝不断,双方教练在场边指手划脚唾沫横飞,场边看球的同学老师也越来越多。双方攻防都明显加速,那一段直到终场的时间,可能算是那几年学校三好杯水平最高的一段了。最终我们还是实力不济,又被打进两球,2:5输了比赛。赛后双方列队握手,对方队长还和我们几个拥抱,大家向观众致意,接受观众欢呼,真是虽败犹荣不错的感觉。
之后工作了一年,期间比较忙,也踢过几次球。和公司合作的外方(主要是瑞士和德国)踢过一次,风格完全不一样,没踢完就散场了。所在城市公园有一帮踢球的,有个据说职业队没选上的年轻人号称**市球王,我刚去的时候跟我较劲一对一练过,估计是每个新来的都得被他练过;还有个读小学的小孩,身体修长,动作舒展,球感非常好,凌空抽射非常牛,别人都说将来要进职业队的,后来不知道去哪里了。
后来上研究生,期间其实我自我感觉技术是最好的,背身挑球过人转身射门,脚外侧脚后跟挑球过人,油炸丸子穿裆,转身凌空,倒地凌空,脚后跟传球射门,任意球挂死角,地面大弧线,空中香蕉落叶,穿透几人的直塞,等等都在比赛踢出来过。但正式比赛少了很多,大多是和一批球友到处约球。那时候学校研究生已经有五千多人,男生多,而我刚进校就在一次对脚中受伤很久才好,进研究生队就比较困难了。研究生队有个某省青年队来的黑大个后卫,跳远能跳出沙坑,技术很朴实,但从他那里我算是明白了即便我大学时校队队长那样的,身体离职业其实也差得很远。其间和某大学院队约过比赛,他们中轴线上有三个校队特招的,也充分体会到技术和身体的差距。博士生期间倒一直是博士生队主力,踢球也不少,有一年双线作战一个月踢了十场比赛,最后我从来不抽筋的都抽筋了。总的来说,从上研究生以来,比赛虽多,却再也没有大学踢球那种傻呵呵但纯粹的感觉了。
再后来去了美国,美国踢球环境很好,附近大大小小好多块球场,都是真草皮,基本上都免费。雨后会有彩虹挂在球场上空,有鹿会到树林里的球场边来探头探脑,还有成群的大雁掠过上空或是在球场上大摇大摆,不好的是球场里也常常会有大雁粪便。美国小孩踢足球的很多,很小的孩子就踢大场全场,有很正规的教练和装备,体力令人惊叹。大一些之后就只有女孩踢球了,有的女孩和男生一起踢球技术身体也不怎么吃亏,当时就清楚意识到,中国女足要和美国竞争太难了。成年人踢球主要是留学生和移民比如老墨,碰到过尼日利亚来的黑人大长腿,不知道是不是职业球员,护球拿球令人绝望。还看过AC米兰的训练,一水的高大强壮,练低平球短传,梆梆梆又快又准,感觉比在国内看过的甲A球队训练强多了。在美国经常一个队踢球的有个专业队退下来的老哥们,技术很好,平时也很义气,球场上爱骂人,还有些不太好的习惯;有个某大学校队队长,技术也很好,酒量很大;还有几个技术相当不错的,包括一个小留学生,他父母让他跟大哥哥们一起混,不要和小留学生们一起。我们跟当地的韩国日本都约过比赛,全都赢了,没办法,人多。那时候东海岸的美东杯比较有影响,纽约野狼,芝加哥万象,实力都很强。万象有一年把包括张耀坤的三个还是四个大连青年队拉过来当外援,一路血洗到底,全方位差距,大部分情况不要说身体对抗,根本没对抗机会。
那时体育锻炼条件很好,我自己有段时间经常去健身房练力量,确实感觉力量上来了不一样。平时低水平踢着玩的时候队友经常把球给我一塞,然后我就自个儿搞进去或者突破再给队友喂个饼。但是呢,没过多久,一次我发力去够球的时候,一个老黑冲过来,小腿迎面骨撞上了我支撑腿膝盖,髌骨就断了,有机会体验了一把资本主义医疗体系的黑暗,也把多年白交的医保赚回来一点。按医生的说法,当时就像是用两根钢丝把髌骨拉紧垫在两根骨头之间,然后用锤子一敲就噔一下断了。所以我很理解姚明骨折那事,人是有极限的,力量和强度需要匹配,黄种人的平均骨密度,和黑人可能还是没法比。
髌骨断过以后,我的足球生涯就真的开始走下坡路了。回国以后,找骨科的哥们取了钢钉,找运医的哥们检查了几次,说是没问题,但也建议不要太拼了。再回到熟悉的球场,却早已物是人非。球场都铺了人工草皮和塑胶跑道,但经常空空荡荡,再也不拥挤不热闹了。踢球的还有一些老人,但已经不见原来熟悉的身影了。年轻人少了很多,其中大多数技术意识甚至身体素质都不如老人们,投入和热情似乎也远不如我们当年,也不再有对门学校的过来蹭场地了。
这几年踢踢养生足球,偶尔还能有神来之笔,但到这个冬天也感觉到膝盖不给力了。偶尔网上喷一喷,主要也就水木了。年前看到“我的足球生涯”征文时想着过年有空写写,没想到转眼又上班了……再往后,不光踢球,可能灌水也会越来越少了。从开始接触足球到现在,一晃三十年。尘归尘,土归土,看球踢球两不误。喷归喷,骂归骂,对足球,还是真心喜欢感激的。真心希望中国的足球能够回归本源,找回纯粹的热情和快乐;也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中国足球真正崛起。至少,不能比日韩差吧。
--
修改:youyo FROM 218.249.94.*
FROM 218.24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