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不算球迷,但也说说看球的经历吧,还是想起什么说什么。
印象中有94年美国世界杯,印象最深的是说苏克一场球流了几公斤的汗,还有马拉多纳进球后对着摄像机的狂吼和随后的禁赛。再往前应该还有90年世界杯和92年(?)欧洲杯,但真的没什么印象了。大学时先是在传达室小电视机前看意甲,再往后学校专门搞了个会议室放球赛,每周末都需要提前占座,最初还想收费,后来放弃了。学校周围的小饭馆也都以放球赛招徕顾客,还有很多的镭射厅也都放球赛。那时候,看球踢球,似乎就是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甲A那时候非常火爆,但下午比赛的时候我们有时间都自己踢球去了。晚上的比赛看得多,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成都保卫战,全兴队的魏群姚夏马明宇,国安的三杆洋枪打申花9:1,黎兵和范志毅从后卫改踢前锋拿金靴,黎兵马明宇南下广州,八一好还懂北上大连,等等。说实话那时候总的水平应该是更低的,欧洲南美随便来个虾米都称王称霸的感觉。全兴的花蝴蝶马麦罗,国安的西班牙卡车司机,等等。从之后的黑哨黑球来看,也不见得比现在干净。但那时候从球员的态度到球迷的热情,都远远不是现在可以比拟的;02年世界杯,大家骂官员骂球员,但还算朝气蓬勃,也还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望,谁承想会到今天的田地?
国家队印象深刻的是96年相马直树的一脚破门看的直播,97年马达维基亚在金州的一脚在差不多角度,距离更远一点,也是看的直播;还有当时戚务生换李铁,所以这次我说不会再换李铁,没想到还是换了。02年世界杯以及再往后,其实都没多少印象太深刻的了。后来转播质量和赛后集锦质量都好了很多,看球途径方式也多了很多;可是多年后,反倒还是早年模糊不清的记忆更为深刻,感觉更值得一提。这也是老了的表现吧!说到底,还是老了。
【 在 youyo 的大作中提到: 】
: 生涯这个词有点重,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什么什么生涯,总觉得还早呢!近半年膝盖有点问题,仔细一想,差不多了,真老了,可以回忆回忆了。题目有点夸张,其实就是流水账,想到哪写到哪,写到哪算哪。
: 我出生在南方某省的足球之乡,农村。初中以前就没见过足球,初中学校也没有传统,就是瞎踢,课间休息的时候一堆人把球高高踢起来,然后再一窝蜂去抢,再踢起来,经常是一上课就作鸟兽散没人捡球了。我看别人踢球也从来没想过自己踢,无他,瘦弱多病,体育老大难,还想踢球?其实我的灵活性很好,就是那时年龄小,体力太弱,800米都能跑吐了。小学时不远处有采石场,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我喜欢玩的就是在石头上跳跃飞奔,相当刺激有成就感,直到把小腿撞开个大口子,后来又升学了才放弃。初中时男生喜欢玩“斗鸡”,就是扳起一条腿,单腿蹦着用膝盖去撞倒别人;我撞不倒别人,但别人也撞不倒我,还时不时能晃倒一两个,总是能坚持到最后。
: 高中考进县中,入学体育成绩就没达标。当时年龄也小,14岁,一个胖乎乎的老太太体育老师说按年龄算达标了,让我入学了。高中学校足球氛围很好,几乎所有男生都踢球,也没什么门槛。除了城里的孩子外大部分学生都住校,也没别的娱乐,踢球的机会很多。课间十分钟都在教室外几个人一圈遛猴,20分钟休息就能摆俩门踢小场了。大夏天中午经常约比赛,场边摆一桶凉水一桶凉开水,热了凉水擦一把,渴了拿搪瓷盅喝一杯;都是赤膊,个个晒得黑黝黝的。每个年级有班级赛,下午下课后球场上总是爆满;有校队,校队的都是大家崇拜的牛人,参加省里比赛拿名次了都评二级运动员,还能加分。县城里有两块标准场地,还举办过省里的比赛;中小学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球场,不管标不标准。当然, 那时候不要说真草,人工草皮都没有。其实我大学研究生时踢的也都还是泥地,平整程度不一而已。中学踢的大部分都是胶皮球,踢破了贴块胶皮就能补上,摩擦力比较大,打足了气非常硬,脚感不好。真皮球那得是重大场面才用,全校也没几个,踢开线了都还是宝贝。
: ...................
--
FROM 218.24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