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搜到的: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当前认为Hb有两种构型:去氧Hb为紧密型(tense form,T型),氧合Hb为疏松型(relaxed form,R型)。当O2与Hb的Fe2+结合后,盐键逐步断裂,Hb 分子逐步由T型变为R型,对O2的亲和力逐步增加,R型的O2亲和力为T型的数百倍。也就是说,Hb 的4个亚单位无论在结合O2或释放O2时,彼此间有协同效应,即1个亚单位与O2结合后,由于变构效应的结果,其它亚单位更易与O2结合;反之,当HbO2的1个亚单位释出O2后,其它亚单位更易释放O2。因此,Hb氧离曲线呈S形。
教科书应该是结合上述原理从化学反应的平衡问题来解释,氧分压高的时候,平衡向与氧结合方向移动。氧分压低,向失去氧方向移动。
看氧离曲线,中间比较陡啊,所以就“容易”来说,应该不是氧分压越高越容易,要定量比较估计还得看具体数值。
作为一个中考问题,肯定不会涉及这么多,简单地理解为空车的时候更能装货,装满了就不那么能装了,就行吧……
不是大牛,随便分析一下~
【 在 CiJianSN 的大作中提到: 】
额,这个得学生化或者医学专业的大牛才能回答的上。
教科书上的原话:
血红蛋白在氧气分压高的地方容易结合氧,在氧气分压低的地方容易失去氧。
换大白话,我的理解是饿的时候,不会感觉饿,反而要呕吐。饱的时候更愿意吃。
附上一个氧离曲线,看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 在 ionlight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然是缺氧的地方才更容易结合啊,高血氧地方已经都结合完了
--
修改:CiJianSN FROM 112.10.133.*
FROM 117.1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