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错。大年初四凌晨。
准备好干粮和水,在网吧等待欧洲冠军联赛的直播。
等待中决定写写关于足球的记忆。有时我们做出决定的理由真的就这么简单,只是我们习惯在之后把理由说的冠冕堂皇而已。
老实说回忆本身是美好的,但是写回忆却是痛苦的。因为要把很多七零八落的片段组织起来,而且要排好顺序,就象摸麻将摸到很烂的牌,打哪个都觉得可以又觉得可惜的牌,想再打成好牌就极其困难极其痛苦了。
尤其是要记清时间。
第一次接触足球,到底是看球呢,还是踢球呢?先说踢球吧,能扯出比较多的人,扯的人越多就越显得真实,就算记忆有误也能越扯越自信,扯到最后连自己都毫不怀疑了。
但是,第一次踢球,到底是4年级呢,还是5年级呢?
之前一直是打乒乓球的人居多,但是学校就几张球桌,每次只能抢到一两张,于是每次都十几个人围着,随便的一个杀球说不定不小心都会杀到人。后来不知道谁带了个足球来,大家发现站在旁边那个球场等的话比较不容易被球拍杀到,于是就边等边踢球。慢慢的专业踢球的就出现了,后来乒乓球主力也去踢了,于是乒乓球就被冷落了,足球场就开始热闹了。上面这一段怎么有点历史书里描写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感觉。
球场刚开始热闹起来的时候,应该是全国假A联赛开始办的时候,那时候的足球热相当于今天的炒房热,小朋友们几乎都以不踢球为耻了。问题是我当时由于身材瘦小,大家好象都不太愿意找我踢。所以我平时就坐在旁边看,听起来有点可怜,但实际上在旁边看跟在场里踢其实差不多,试想一下,一个小小的球场挤了几十号人,球在场中央飞的时候,两边的手门员基本上是看不到球的,后卫平时就蹲在地上聊天,球过来了就扫一脚,经常有人说踢了一场下来没碰过球的,但我估计还有踢了一场下来没看到过球的……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进到球场里面了。具体原因记不清,大概就是谁叫我一块踢之类的吧。我自然相当高兴,没想到一上去,迎面射来一球,直指我的脸蛋,靠脸蛋吃饭的我第一反应自然是双手护脸……结果接触足球都不久的同学们面对这种显而易见的犯规都争着来表现自己对足球规则的了解,全都冲过来对我喊“手球!!犯规!!”于是我也没什么兴致了,就这样被轰下了场,丢脸。
丢了一次脸以后,脸皮就厚了。于是以后大家踢的时候,即使没人叫我,也开始自觉地跑进去踢。碰上手球也硬指着上臂说,打在这里不算手球,大家对规则本来就一知半解,听我这么一说,感觉也有道理,便不追究。
新来的一般都踢后卫,后卫一般是事情很少,技术含量也不高,球都在中场来回蹦,难得飞过来,只要能开出去在当时来说就算是高水平的后卫了,基本可以上去打前锋;要是能头球解围,那就是校队级别的或者是头太大躲不开的。有意思的是,当时我们队(我们班一般分成两个队,每个队的人基本上是固定的)的后卫中,有其他3个人跟我身材相似,于是我们干脆组成了一个“矮仔帮”(相当滴幼稚)。成员有我,swx,txs和dzd。虽然身材矮小,但自从组成帮派之后,似乎一下子形象就高大了不少,自信也有了,防守中既凶狠又稳健,当时我们的后防线跟意大利的混凝土式防线有一拼。而且我也练成了自己的绝招,那就是铲球……虽然动作不太好看(具体形象可以参考解放军同志一只手拿枪然后单手匍匐前进的动作再去掉那支枪),但效果明显,主要原因是没几个人会带球的,一旦在带球途中发现有人扑倒在地上都难免紧张,一紧张球就丢了。一招鲜吃遍天,象贝克汉姆的右脚弧线球一样,我也因这绝招而在队里始终保留主力位置(当时没有替补一说,有多少人上多少人)。
我们队最强的是lrr,有一脚号称“魔鬼射门”的绝技(从足球小将里取的名字),射门势大力沉,夸张的传说是球先平着飞,在到球门前面时会突然向上飘……对方一看到他射门基本上以闪躲为第一反应,守门员也不例外。他和我,再加上我们队的守门员fcw,由于关系比较要好,经常在周末的时候出来练球,基本流程大概就是我传球给lrr然后他射门给fcw守……经过这么残忍的练习,f一直到初中结束都无可争议地担当所在班里的主力门将位置(高中以后不同校,情况不了解)……
我们队另两个主力有lj和zzr,前者相对来说带球工夫不错,后者也有一绝技,就是倒勾射门,不过他是先躺下然后再伸脚去勾球而已,不过我十分佩服他的预判能力,准确的判断落点,事先就到合适的地点躺下,躺下这么久还能准确勾到来球,实在是第六感惊人。这个动作严格来说也算倒勾,但绝对不会摔疼。
对方球队里,能记住的人不多。因为我们队里班干较多,以致我一直有种我们队比较正义的感觉,而对方球队则扮演反派……所以反派容易让人忘记……
小学时代的记录:两个进球。清清楚楚。两次都是我站在对方门前跟人聊天,突然球飞过来,我顺势一拨,球进了,于是欢呼,然后再回来聊天。
初中以后,热情有增无减。初二的时候班级足球队成立,买了第一件球衣,拜仁的,我是8号,选这个号码纯粹是觉得吉利而已。
因为小学的两年基础,我在班里开始打前锋……
当时有个牛人,叫fhb,球技十分了得,据说是足球世家,或者之类的。他跟我也比较要好,很愿意给我传球。当时踢球的很少有人有跑位的意识。有一次我看他要给我传球,我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往前冲刺,结果他还真的给了我个直传,虽然我没接到,但他却示意我跑得好,我靠,能被踢球从娃娃抓起的人在足球领域里称赞一两句,对我来说实在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事,于是从此学会了前插,有事没事,看他一使眼色我就死命往前跑,尽管每次都接不到球,但他始终每次都对我举起大拇指,直到我怀疑那根本就是他的习惯动作而已。毕竟每场比赛这样来回冲刺也实在让人受不了。
那时每天放学或是体育课,一群人踢球说笑的场景,是我对初中最美好的回忆。
就算后来球场要种草皮,封了,我们还是在场边练球。没有正反派之分,流行的踢法是谁拿球,其他的人就一起上去抢,而拿球的人就是对着上来的人大力抽射,看谁比较衰被闷中,毕竟有时候就算带着个人恩怨地瞄准某个特定的人,由于技术问题,射出去的球一样会随机选择迎面而来的一群勇士之一……此踢法极显青春期叛逆少年们的变态之风。应该到国际足联申请热血街头足球的规则制定。
和小学不同的是,踢球的时候有了拉拉队。几个比较活泼的女生在比赛或者训练的时候偶尔也会来加加油,老实说还是增添了不少乐趣。比如说,训练的时候拿她们当活靶练射门就是其中一种乐趣……幸亏我们脚法都差得可以,每次都让他们在“银铃”般的嘲笑声中闪开。
后来好事之人开始组织学校里的足球联赛,于是班级足球队才逐渐成型。fhb却已经转学,令球队实力大减。还好后来又转学来了个lzk,技术也不错,弥补了些许遗憾。
而我的球技进步也不小,跟其他班的球队打了不少比赛,进球接踵而至,逐渐奠定了主力前锋的地位。这句话主观因素太多,大家可不作参考……
接着到了初三,学校组织了一次正式的足球比赛。为了备战,我们换了套球衣,韩国国家队的,98世界杯那套。我的号码改成了9号,象征主力前锋的号码,反正没人愿意跟我抢。球队主力也慢慢成型:我打前锋,中场有刘zk,杨j,陈ym,沈,后卫有梁,杨,陈等,再加上守门员曾,阵容还是相当整齐的。中场杨j技术较好,虽然过人没有什么创意,无非就是一趟,往回一扣,再往前一扣,再往回扣,再往前扣,扣的次数视防守球员的忍耐限度而定,等到他厌烦了自然就把杨给放走。陈ym又称陈一鸡,简称阿鸡,似乎没什么特点,印象中在一场友谊赛中,一个传中不小心演变成直接进球,他却一直坚持认为那是故意的射门……沈喜欢打左路,传中极有特色,每次落点必定是在我的膝盖以上胸部以下,让我用头射门也不是用脚射门也不是,尴尬地看球从身前划过。梁依然和我一个班。魔鬼射门依然强悍。只是由于我只能打前锋不会打后卫(小学时代的绝招在初中已经失效),所以只好让他委屈打后卫。后卫杨,绰号阿米,完全是新手,呃,是新脚,有充数之嫌。陈则有阿皱之称,腿长脚长,柔韧性也好。守门员曾没有充数之嫌,因为完全就是充数的,偶尔状态好的话却有超出人类能力的发挥……
比赛之后我们班一直高奏凯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半决赛之前的比赛记不起来了,而既然能打进半决赛,那之前的比赛肯定就是高奏凯歌了。半决赛对拥有不少强人的1班,通过顽强的防守最后0比0打平,点球决战幸运获胜,我也罚进一个。据旁观的一朋友说,罚完点球后走出来的我,脸色苍白,可见紧张的程度。不过我还记得当时点球罚的角度,右下角,有史以来推得最准确的一个角度,守门员已经猜对了方向,但球还是从守门员指尖和门柱之间的缝隙钻了进去,要是稍微正一点,球就被他扑出去了……
决赛对阵最强的6班,凭借新脚阿米在后场的一记解围,球神奇地飞进对方大门,就这样1比0取胜。关于本场比赛,没有其他的记忆……只记得之后阿米对足球兴趣大增,后来加入校队训练……
关于初中的足球记录:一次冠军。但作为主力前锋,没有正式比赛进球……还有莫名其妙的经常受伤,小伤。
--
FROM 211.9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