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鲜红的党旗下|师生支部联合寻访退休教师,向前辈致敬!
https://mp.weixin.qq.com/s/GAktY4SoxSiojHEKcCm_vw
EE生辉 昨天
?
适逢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百年院庆,为深入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激发全院师生爱院荣院之情,电气工程学院党委自19年10月组织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不忘初心追寻历史,牢记使命口述电气”史料征集主题活动。
电机工程学系教工党支部等五个教工党支部联合电力系统所博士生党支部等十二个学生党支部开展走访活动共计二十余次,拜访了三十八位离退休老教师,最终收集到三十余份珍贵史料。同史料一样珍贵的,是老教师们讲起自己经历体悟时,那些真诚感人的肺腑箴言,以下为选取分享的部分走访实录。
于渤——“浙江大学就是我的底气”
11月20日,电机工程学系教职工党支部、电力系统所博士生党支部、电力系统所2017级、2018级和2019级硕士生党支部部分成员前往求是村拜访了系统方向退休教工于渤老师。于渤老师作为《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编委兼《电力技术基础卷》主编,为国家电力事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专注于知识的传播和传承,用笔将自己的所学所思写在书中,成为一代代电气人知识传承的桥梁。
当谈到自己在安徽铜官山矿务局工作期间敢于担当工程师的职责时,于老师说道“那我的底气在哪里呢?我就是浙江大学的学子”,“身为浙大人,浙大电机人,我是感到很荣幸的”,这是于渤老师对于浙江大学电机系人才培养的铿锵有力的回答。
采访结束后,他将一本自己编写的《现代控制理论》送给学院并题词签名。
??
郑元耀——“保护学生,是教师的主要责任”
11月15日,机关党支部、电力经济所博士生党支部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生第三党支部部分成员在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敏的带领下拜访了郑元耀老师。郑元耀老师向大家叙述了他的求学和工作经历。郑老师于1936年生于福建福州,成长于艰苦卓绝年代的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1955年,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霍士廉先生前往福建福州招生,郑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蟾宫折桂,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读大学的中专生。同年,郑老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58年留校任职。
他曾担任政治辅导员、高等数学教研组组长等职位,期间一直不遗余力地在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谈到人民教师这个职业,他说“保护学生,是教师的主要责任”,师生们听后很受触动。
??
胡景兰——“国家需要电气学子来助力建设”
11月12日,机关党支部、电力经济所博士生党支部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生第三党支部部分成员在学院团委书记李济沅的带领下前往求是村拜访了胡景兰老师。
胡景兰老师在1949年共和国成立之前就开始参加革命工作,并没有丰厚的工资,只有微薄的生活费。那时的人们也都十分清楚地知道,国家仍处于贫穷之中,所以没有任何人抱怨。从事土改工作时,胡景兰老师和同事们有时一边在台上给农民做思想工作,一边还要面对台下凶恶的土匪,工作环境相当危险。然而,这些危险并没有让进行革命工作的他们退缩,是他们所坚持的信仰坚实地支撑着他们。
几经周转,1953年,胡老师调到了浙江行政学院(原浙江革命大学)学习,学习结束之后便调到了浙江大学做学生工作,担任学生秘书,管理学生助学金,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工会工作数月后调任到了电气学院。
胡老师回忆道:“在学校毕业季,一走进电机楼,就看到了走廊上贴满的大字报,学生们自愿申请毕业后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投身到国家西藏、青海这些地方去。比起他们个人的生活质量,他们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为国家谋发展。国家需要电气学子来助力建设!”
??
吴长春——“不能让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大学的创新不只是要理论研究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成果转化应用,不能让科研成果束之高阁。”年逾七旬的吴长春老师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沉稳干练,思维清晰、逻辑缜密地向同学们讲述学院历史。吴老师是电气工程学院原党委书记,长期在学院工作,经验丰富,对于学院的发展历史如数家珍,对电气学科的发展颇有见地,退休后仍一直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亲力亲为参与到各项工作中,现担任学院老龄委主任和退休党总支书记。
吴老师向走访的师生们讲述了学院在双水内冷发电机和“神舟五号”飞船中所作的突出贡献以及推动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成果。1958年初,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后,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解决国家电力供需的矛盾,浙江大学电机教研组大胆创新、埋头苦干,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此外,吴老师还回顾了学院在“神舟五号”飞船关键技术中攻坚克难的事迹。通过课题负责人陈永校老师在身患重病下仍坚持完成试验、林瑞光老师舍小家为大家这两个具体事例,向同学们生动展现了课题组全体成员“十年磨一剑”,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精神。
??
潘乃光——“美国对中国实行计算机禁运,我们就自己搞硬件”
“7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计算机禁运,我们就自己搞硬件!”这是潘乃光老师兴奋地向系统科学与工程学系教工党支部、系统所博士生党团支部和自动化所博士生党支部的师生们介绍“纹织自动化”的光辉时刻。
20世纪70年代,杭州市都锦生丝织厂接到了迎接周恩来总理携外宾考察的任务,为了向外宾展现中国的发展进步,丝织厂准备用自动化的方式为外宾纺织一张“照片”。研发这种纹织自动化系统的科研任务,落在了电气人的肩膀上。“当时国家的小规模集成电路刚刚搞出来,编写程序时只能用打电报的纸带储存信息,存储一张照片就要10盘纸袋。”潘老师回忆起这个故事时很自豪,“虽然我们才刚起步,但我们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绝对是一流的!”
??
林瑞光——“航天员出舱一定要穿中国自主研制的航天服”
11月18日,电机工程学系教职工党支部和电机所及航天所2018级硕士生党支部联合拜访了林瑞光老师。林瑞光老师是中国杰出的科学家,牵头研制了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生命保障系统中的关键设备,为保障中国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老师和师生们分享了他当时的艰辛岁月。条件艰巨,任务紧迫。为了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他带头研制我国载人飞船生命保障系统的电气动力装置。林老师说:“航天员穿上宇航服后,就像进入了一个全密闭的空间,人呼出的湿气和二氧化碳难以散发,如果没有动力系统启动空气循环装备,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就会让人窒息。”
回忆起那段岁月,林老师的眼神里充满了坚毅:“航天员出舱一定要穿中国自主研制的航天服,我们在登月之前一定要造出来。”为此,林老师和他的团队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有的同事身患疾病却仍然坚持开展研究工作。如林老师所愿,中国自主研制的航天服如期完成,他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最热爱的事业。
??
谢中奎——“我的生命与党已经不能分割”
谢中奎老师出生于浙江绍兴。1953年初中毕业之际,正值朝鲜战争进入尾声,国际形势严峻且复杂。胸怀为国为民的抱负,心怀天下的谢老师弃笔从戎,加入了位于浙江舟山的雷达连。在这里,谢老师遇到了很多党员前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坚定的信仰深深感动了谢老师。在这些老党员的帮助教育下,谢老师在军队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退伍之后,谢老师重新开始了学习,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希望能用知识来建设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毕业之后,谢老师留校任教,开始了自己的教学工作。先是从讲课,做助教做起,教授电机学与电工技术课程。谢老师见证了浙大电气学院引入计算机,引入电机实验平台,还主持了电机工程楼的修建。
回忆中,谢老师感慨地说道:“我从入党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足足六十个年头,我的生命和党已经不能分割。”
??
向群——“事业上的成功,贵在坚持”
12月5日,应电系教工党支部、电子信息工程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和电力电子所2018级硕士生党支部的部分成员拜访了向群老师。向群老师是在1953年夏天进入浙大电机系学习,光荣地成为当时两个专业班级中唯一的党员。毕业后向群选择留在浙大任教,投入到大功率可控硅和太阳能电池等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成为电力电子的第一批奠基人。1991年,电机系成立了电力电子工程中心,向群担任中心主任。1994年,电机系成立了电力电子专业实验室。1996年,电力电子工程中心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工程中心。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荒废。坚持到底、克服困难才能有所成就。事业上的成功,贵在坚持”向老师的话既是对自己科研经历的总结,也是电力电子学科发展的真实写照。
??
百载沧桑,苒苒风华。老一辈的电气人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豪迈,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胸怀,攻坚克难、锐意拼搏的勇气,绘就了华彩绚丽的百年画卷。他们胸怀大局、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孜孜以求、求是创新的科学素养,坚定不移、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深深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电气人。
十秩风雨砥砺,百年晖光日新。在学院百年华诞到来之际,新时代的电气人已经做好准备,传承好老一辈电气人的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求是创新为根基,以心怀天下为抱负,以引领时代为目标,积极承担起为浙大电气添砖加瓦的使命,见证和书写浙大电气崭新的历史篇章。
--来自微水木3.5.1
--
修改:marong FROM 39.185.123.*
FROM 39.18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