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2.5岁被诊断疑似自闭症,到快4岁,变成“多动症”儿童,供焦虑的家长参考。
主要经历:
1.女孩,早产儿, 1岁多的时候发育晚于正常人。回生产地协和医院正常临检的时候,医生也有此判断,但觉得问题不大,主要表现是肌肉张力。然后去南三环一个诊所找了鲍秀兰老奶奶,鲍秀兰人不错,说没问题,就是本尊看起来很老了。既然来了诊所,顺便上了该诊所的一堂干预课程。干预课的医生手法熟练,人也不错,跟我们提示说,这里不让拍视频,回家可以照着做。题外话,这个诊所来了好多外地慕名来做发育干预的外地儿童。后来我们在家里照着做了一段干预,好像有点效果,类似儿童体能课。
2.来到了疫情期间,亲戚提示孩子可能自闭。孩子在老家抚养,长期没有出门,娃只依赖老人、情绪低落、和其他人没有对话、有部分刻板行为,亲戚(职业老师)觉得类似学校里的某些学生,有自闭可能,建议问诊。因为孩子性格随父母,性格内向,发育缓慢,对其他孩子的行为有不屑,此外可能疫情出门少,导致行为看起来像自闭,但孩子和父母有对视,眼神有力。母亲是心理学博士, 请教了一些同行,都判断不是,其中有个朋友有临床经验。但架不住是自己家孩子,所以不放心继续医院问诊。
3.开始了问诊之路。先去安定医院问诊,医生诊断有倾向,提示2岁娃只能诊断有倾向,不能下结论。然后又去了西二环的一个小诊所,有儿童医院一个专家坐诊,儿童医院医生的几个建议比较中肯,我们较认同:
(1)甭管是不是,发育迟缓是客观事实,要进行干预;
(2)干预主要力量是父母,不是机构,也不是老人,机构的一些方法也是可以学习的。
在问诊的同时,这个诊所的助理花了差不多半天的时间做了测评,判断是较为重的自闭症,建议我们上机构。对于这个,后续我再说观点。
4.按医嘱进行了干预。把孩子从老家接回来后,我们按建议在家进行简单干预,就是强制和孩子对话,让孩子说出要求,再满足,比如喝水,让孩子说出声来,才给水,甚至让孩子自己拿水;又恢复早教中心的课程,多创造和其他孩子交流的机会;周末都带出去玩。
5.成了多动症儿童。已经上幼儿园,社交能力还是弱,不容易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运动和语言能力晚于正常,在家爬上爬下,晚上不爱睡觉,和父母聊天、打闹,音乐节奏感强,对颜色比较敏感,记忆好,最近开始上游泳课和律动课。
我的观点:
1.医生还是朋友,意见都很中肯、专业,有问题找医生。
2.如果孩子内向、发育缓慢,所谓的测评是失效的。理由很简单,比如你是个闷的人,不想听医生的指令,那是不是也得判断你为自闭症?所以得看核心的特征。
3.自闭症这个病和正常人没有明显的边界,和感冒不同。
4.家长的焦虑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只能接纳。
以上经历无法为真正自闭症家长参考。
--
FROM 106.1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