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看着你在这个群里一点点回帖
能明显感觉到知识量的提升,水平在快速进步
点赞
补充一下哈
目前来看,ABA还是诸套针对于自闭症的理论体系中,最完备的理论体系
但也有它的局限性
我曾和一个拿到了BCBA-D执照的儿科医生聊,她说在ABA理论体系下,我们会在每个回合中关注儿童是否有回应,是否有看向我们的眼睛,但是我们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眼神间的“情感互动”。
我觉得说的挺对的,因为情感互动很难被定义,也因此不会有什么康复师或者家长额外注意这一点,但作为人,这一点有没有,还挺重要的。
再比如基于ABA的干预策略,强调先备技能以及行为链条,但大部分干预策略体系都忽略了儿童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
NDBI的专家,比如ESDM,很多都是做儿童生长发育背景出身,大量引入了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发育里程碑知识
这是在ABA基础上的,非常有益的补充
但NDBI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它对强化物的理解是不足的,它默认孩子会喜欢现实中的游戏、玩具、活动,但忽视了很多孤独症的孩子早期无欲无求,能找到强化物千奇百怪,有喜欢凉的感觉的,有追求特殊频率声音刺激的,有喜欢听钥匙掉在地上的声音的,这一类强化物基本在正常的居家活动中很难找得到,必须要额外创造出来。
另外NDBI的效率太低了,做ABA的都知道,孩子的动机操作建立是很难的一件事,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做或者做得少,而是建立孩子自然动机这件事,成本太高了,一个小时你做不出几次,而且即使做出来了,也很难完美的衔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或者提升认知。
不管怎么讲,我认为NDBI的出现是好事
我一直觉得孤独症界挺没出息的,我们连孤独症的大部分问题还没解决,就经常开始喊口号:我是最好的,我是最牛逼的。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盲人摸象,攻击ABA的人,大部分连ABA都搞不明白;攻击NDBI的人,也有很多连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发展理论的书都没摸过,包括很多专家都没有判断能力,都在盲目的追风,凑热闹。
更有甚者,喜欢掰扯先做哪一个动作后做哪一个动作是对的,把干预打成了军体拳。
这样就和传武差不多了,其实应该像自由搏击一样发展,你说你厉害,上擂台比一把,做临床随机对照,用临床数据说话就好了。
【 在 Zziizi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的,
: ABA是好的,坏的都是老师。老师用错误的ABA理念教出来的坏的结果。
: 但是没人告诉我怎么区分什么是好的老师和坏的老师。难不成家长开盲盒?
: ...................
--
FROM 222.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