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还是写在前面 :
只是分享一个思路,因为每个孩子不一样,要具体分析。这只是一个小小朋友的身上的经验。希望分享的是我的思路和方法,给大家带来参考。
老规矩,先介绍基本情况:
小朋友律动环节不模仿动作,参与兴趣也不大,辅助下可以做一两个,拍手。这个问题,并没有特别关注,因为1岁多小朋友,这样的表现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当我用ESDM评估时发现,有几项没通过的项目,与律动活动不参与有关,就开始重视起来了。列几项与今天写的主题有关的:
1.在熟悉的常规活动、感觉社交常规活动和唱歌中,能说出6-10个单词或发出接近的音。
2.唱歌等活动时,能发出各种不同音调的声音
3.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其他声音
4.模仿5首歌里的动作,模仿至少10种不同的动作
5.大致模仿歌曲中的新动作
6.在常规唱歌、游戏活动中,按顺序模仿2个动作
7.玩玩具时,模仿、发出一些声音效果(对着电话发出声音,发出汽车的声音及动物的叫声等)
8.在集体环境中,参与熟悉的唱歌、手指游戏
发现了问题,
第一步:分析
孩子是能力问题?还是动机问题?
这一步 ,做了好几项试探,发现了下面的情况:
第一个发现:孩子在语言命令的情况下,孩子可以做动作,但无法自发(自己主动的去做),被迫营业。
第二个发现:如果命令,没有语言提示,孩子不会观察模仿动作。这点与孩子不喜欢抬头看人,不太喜欢做拼图都符合。
第三个发现:如果手里拿着物品,孩子可以和我一起做一些律动的动作。
第四个发现:孩子喜欢自己玩,探索,操作,不喜欢老师触碰和辅助,除非没有办法才求助。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
一个方法是给孩子设置项目,孩子跟着训练,然后不停的强化,孩子就会掌握技能了。
这个很ABA,懂的家长应该能看明白。
这一点我要补充下:大部分家长会在意孩子在律动活动里参与度,那么就可以一直训练,从简单到难来训练这个技能,孩子就掌握这个技能了,但孩子掌握了,并不代表能泛化,泛化了,并不代表孩子愿意去做,因为最终回到孩子的动机这个上面。
所以我不太想这样做,我和孩子建立的关系不是那种强制性的,孩子会主动表达“不”,我会尊重孩子,但我也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协商沟通。这个过程,我会用一些小技巧,让孩子能感受到尊重的同时 ,又可以去参与活动。
这个孩子讲道理,但是有自己的想法,还记得上一篇写的动机易消吗?
我顾及的是孩子会不会逃避,如果把这个活动当成不喜欢的活动去参与,那会不会导致孩子不喜欢这个活动,只是“被迫营业”。这么小的朋友,我喜欢的是促进孩子的动机,激发孩子的兴趣去做,而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去做。
--
FROM 221.22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