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星舰还是过不了隔热瓦这一关啊
X-37B没法参考,X-37B的结构类似于航天飞机,不容易变形,星舰的壳体非常薄,再入大气层时必然变形,最大的考验就在这里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它那个不是贴的,是壳体上出来一个销子穿透气溶胶隔热层,插在六边形的外瓦片上把它固定住。
: 这个固定方式就有点不好。
: 那种插进去到瓦片上的销子对瓦片的握持力不好;而且,插入瓦片的那部分销子端头需要承受的高温远超过1000度,用沉重的钨合金吗?另外,那个杆状结构很容易受振动的影响。
: ...................
--
修改:qgg FROM 123.113.43.*
FROM 123.113.43.*
这个变形得从单个隔热瓦的局部尺度看,类似于海啸对远海船只基本无影响。
钢筋长了显得会比较软,但蚂蚁从它10厘米的感知尺度看,那段钢筋依然跟短钢筋一样的刚度。
同样粗的钢筋在受到同样的弯折力的时候,不论其总长多少,单位长度的弯折角(曲率)是一样的。
这里,决定隔热瓦固定效果的不是总变形,而是局部的弯折曲率。
事实上,大壳体的火箭壳只是相对于它自己的尺度薄,壳本身的绝对厚度应该不会比小火箭薄。所以可能它的壳其实比小火箭还略“硬”一点。
不过具体准确的评估还得看内支撑结构强度和动压情况。
不过,大壳体的振动问题可能会比较复杂点。
【 在 qgg 的大作中提到: 】
: X-37B没法参考,X-37B的结构类似于航天飞机,不容易变形,星舰的壳体非常薄,再入大气层时必然变形,最大的考验就在这里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7.*
FROM 221.216.147.*
隔热瓦是最大的难关。
其他的都已经验证成功了。
【 在 laul 的大作中提到: 】
: 重复一遍,这是路线错误,解决不了的。
--
FROM 87.169.254.*
想简单了。难关多着呢。
起码还有在线加注,夹筷子。
这几个都不是好解决的。
【 在 EricCartman 的大作中提到: 】
: 隔热瓦是最大的难关。
: 其他的都已经验证成功了。
--
FROM 218.81.7.*
偶然发现2楼里出了个低级手误,应该是气凝胶,不是气溶胶。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它那个销钉穿过气溶胶隔热层,卡住隔热瓦的方式有点点问题,不牢靠。握持力可能不够。我记得以前我说过那种固定方式和销钉顶端的材料耐热的问题。
: 另外,还对它那个有瓦没瓦那个边界处没有圆滑过渡有点疑问。从空气动力角度说这个也可能不太好。
: 还有,气动翼面前缘可能很脆弱,可能需要增加内冷却辅助。
: ...................
--
FROM 221.216.147.*

专业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变形得从单个隔热瓦的局部尺度看,类似于海啸对远海船只基本无影响。
: 钢筋长了显得会比较软,但蚂蚁从它10厘米的感知尺度看,那段钢筋依然跟短钢筋一样的刚度。
: 同样粗的钢筋在受到同样的弯折力的时候,不论其总长多少,单位长度的弯折角(曲率)是一样的。
: ...................
--
FROM 106.120.220.*
我觉得从2发星舰开始往后,最要命的问题都是罐泵系的问题,表现就是二次点火不太灵光。再入的问题只是涉及复用,而这个问题涉及到首先能不能一次性使用(补充一下,因为这个跟二级调轨调姿,以及在轨输送加注燃料这些都有关)。
在2发爆炸后大概半小时内,本版一帮爱好者就把怀疑集中在二次点火中的液体输送问题上(其中没有崇洋派的在,他们没那脑子,只会拾人牙慧装),跟后来2发的MI报告弄的分析差不多一致,但可惜看起来空叉自己对液体输送问题的具体归因和解决还是不够确切和有效。
3发星舰前,空叉声称已经整改了可能的过滤器堵塞问题,且调整了一级二次点火前的等待时间(我个人觉得这个措施可能确实改进了3发中的返回推进(boostback)点火)。到第3发后,第4发前,分析依然是说过滤堵塞问题导致故障。那就是说2发以爆炸为代价做试验,到第3发时却并没有解决问题呗。
在3发总算成功入轨后(严格地说,最低限度吧,空船入亚轨道),火箭在试验台上又爆炸一次,这对于一款预期载人的飞船而言是个很糟糕的事情,因为这不是一个稳定地向上的趋势。
可能这世上最费时间的不是缓慢或者耽误,而是反复。这样,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似乎更大了。对于一款以载人为目标的火箭,这实在尴尬。米帝的目标是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然而现在他们手里却连一家可用的载人登月火箭都还没法指望呢。
这时候,说什么再入,说什么回收,甚至说什么火星殖民,有点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心理建设意味吧?
【 在 larryx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想简单了。难关多着呢。
: 起码还有在线加注,夹筷子。
: 这几个都不是好解决的。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7.*
FROM 221.216.147.*
本版w网友只会用莱特兄弟的飞机第一次只能飞400m为例子来怼你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从2发星舰开始往后,最要命的问题都是罐泵系的问题,表现就是二次点火不太灵光。再入的问题只是涉及复用,而这个问题涉及到首先能不能一次性使用。
: 在2发爆炸后大概半小时内,本版一帮爱好者就把怀疑集中在二次点火中的液体输送问题上(其中没有崇洋派的在,他们没那脑子,只会拾人牙慧装),跟后来2发的MI报告弄的分析差不多一致,但可惜看起来空叉自己对液体输送问题的具体归因和解决还是不够确切和有效。
: 3发星舰前,空叉声称已经整改了可能的过滤器堵塞问题,且调整了一级二次点火前的等待时间(我个人觉得这个措施可能确实改进了3发中的返回推进(boostback)点火)。到第3发后,第4发前,分析依然是说过滤堵塞问题导致故障。那就是说2发以爆炸为代价做试验,到第3发时却并没有解决问题呗。
: ...................
--
FROM 218.81.7.*
那帮都会拼命来护马脸,却忘了目前星舰最迫切的任务是能可靠地发人上去,能成功地在轨输送燃料。有意无意忽视这些,扯相对远大的目标,算是种转移眼前尴尬的话术吗?
现在FAA发许可差不多只看是否危害公众安全和利益,甚至都不要求MI结题后才发许可,但是有些马粉还在赖FAA的许可慢,耽误了星舰的发射。这其实有点为了护脸不厚道。
另外,我觉得费解的是,据称星舰前后两次都是液氧过滤器堵塞。而猎鹰当初也是在过冷液氧这里碰到了麻烦,不过后来解决了,近两年表现出优异的可靠性。怎么到星舰这里液氧输送又出问题了呢?如果是过滤器的问题,这部分猎鹰和星舰有什么不同,导致星舰使用了不成熟的新型过滤器?如果问题出在液化甲烷那部分似乎还好理解一点。
除了输送问题,那个猛禽发动机开到100%宣称推力和室压的时候,推力室也要承受考验。猛禽作为一款重量超轻,纸面性能爆表的发动机,还要有复用次数目标(1000次!),我不知道这个工程上的不可能多边形可以拓展到什么极限。
我觉得高风险的航天事业,已知和未知的考验还很多,有挫折也属正常。我们作为外人知道的信息也未必都准确和全面,对有些有意无意吹牛或误导的信息,还是得保留一份自主思维和一点点质疑。学别人也得学会避坑。
【 在 larryx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版w网友只会用莱特兄弟的飞机第一次只能飞400m为例子来怼你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7.*
FROM 221.216.147.*
为啥不用螺丝固定
【 在 larryxin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斯克多次发推特说了隔热瓦脱落的问题
: 航天飞机也是死在这个上面,看来还是掉在同一个坑里了
: 看看这次发射能解决得了不
--
FROM 120.22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