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头是有动态范围的,容易被致盲,白昼和夜间的转换之类的,都是动态范围的问题。当然tesla hw3.0用的是2015年的老旧cmos,动态范围12bit,fps35,分辨率大概是720p,谈不上多好,但也够用,起码黑夜场景不开灯看到黑衣人是没问题的。至于致盲,和遮挡是一样的,要致盲摄像头需要特殊的照射角度。多路摄像头的话某路被遮挡依然有足够冗余,而你最初提的单目摄像头,包括激光雷达被遮挡被致盲了那没了就是没了。而且激光雷达是更怕强光的,摄像头遇到强光只要减少电子快门时间,无非是场景变暗视同黑夜而已,激光雷达会被强光淹没主动照射信号,反倒是更怕被致盲哟。
毫米波雷达是我忘了谈了,早期特斯拉有一些主动介入规避车祸的视频,其中有一个是检测到了前车的前车发生事故主动刹车的,那个就是毫米波雷达的作用。不过多传感器和视觉信息的融合问题嘛。其实tesla在2021年的ai day里面说的很清楚,多传感器融合是不好做的,做的不好还不如不做。因为首先不管是啥方案,你必须要摄像头。有摄像头你就需要上ai,而上了ai你就需要一整套的仿真环境,要在虚拟世界里成倍的增扩泛化场景。不然就很难覆盖各种corner case。同时也并不是把在虚拟环境中训练的ai拿到正式环境直接就能用了,你还得补上虚拟环境和正式环境的gap。所以如果还要来个多传感器融合,那这个事情办起来就复杂了。ai day里面光把摄像头的仿真做的足够真实就说了不少篇幅。还来个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那你准备怎么模拟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在各种复杂场景下可能会产生的杂波和噪声信号?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上激光雷达和毫米波就会是阻碍scale up的因素,考虑砍掉没毛病呀。
喔唷,看得出来到你的专业领域了,视觉领域各种可能大概,这里就甩数据了。首先,你也未免太看不起我了吧?我能用FFSC这个词,不至于连这种基本知识还需要去现查现补吧?至于温度重要还是压力重要,你要具体的谈那就是个工程参数的平衡问题。温度和压力本质上都是对金属分子的动能表现,本质上就是一回事。包括易氧化性也一样,不仅仅是温度高就容易氧化的,压力高也一样。我认为温度不重要是因为你必定要上冷却措施,而你说的无非是具体冷却到什么温度下还能保持有多高的强度。这些还不就是材料细节问题嘛,SX500的800bar富养燃烧当然不可能是常温了,但它具体是工作在多少温度下,以及不同温度下具体的最大强度,这种工艺参数人家也不会说。你也不可能甩一张现在在用的,某款引擎中用的材料的温度强度曲线吧?所以我不明白你一直想讨论些什么细节?要么你自己造了台引擎,想拿出来show下,大家一起讨论下具体哪些地方想怎么改进,这样还更有的放矢一点。不然你想聊得东西就是空对空,我不明白有什么好聊的。
至于叶片内冷却,航发当然是可以有的,火箭涡轮泵有没有我可不确定。航发的工况和设计约束跟火箭引擎的情况完全是两码事,并不是说你叶片做了内冷就好的,还要考虑整体结构的复杂性,还要考虑这么做能带来多少收益。
梅林的涡轮泵是由Barber-Nichols供货的,至少在这张图里我没看到有内冷结构。当然这是merlin 1C之前的版本,再往后就没有信息了,猛禽的信息当然更是完全就是没有。
至于spacex的复用问题,说实话猎鹰9哪怕现在每次回收回来都换上新引擎,对于大局来说也没啥大的影响。这个就好比纠结开纯电车但电都是火电所以新能源有没有意义一样。能做到大规模复用是大前提,后面都是微观层面的细节调整。并且我也不认为spacex会在猎鹰9上继续投入资源去改进。毕竟猎鹰现在对于spacex来说就是黄脸婆了,主要精力都在星舰这里。星舰成熟了猎鹰9整个退役都是很大概率的。
最后呢,这并不是我要为他找理由,而是我在试图理解tesla和spacex成功背后的逻辑和过程中的细节。你可以说这是成功之后的马后炮。那你可以去解析一些更成功的,或者更失败的案例嘛,我反正对研究马斯克这几个公司的成功案例更感兴趣。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都各有其优点。我注意到你避开了毫米波雷达,所以你应该是知道毫米波雷达的穿透性是独特的优点。光学摄像头对交通标志的视觉识别比较擅长点,但是容易被致盲,白昼和夜间转换也有问题,这点激光雷达应该是比摄像头好。激光雷达对于障碍物的位置检测的确定性是最好的。所以,这三者能综合使用可能是挺好的方案,如果为了“纯视觉”的噱头硬弄纯视觉的话,可能是玩形式大于实质。
: 富氧燃烧看样子你是刚才去补课了,你查到的可能是FFSC那种,那就跟你说这个吧。一路富氧,一路富燃,这是两路“预燃”,富氧和富燃产生的烟气里,过量的组分都可以充当降温的未反应组分,所以燃烧烟气的温度不会过高,这两路分别驱动两路涡轮泵,流体加压后进入主燃烧室。涡轮固然是有温度限制的,但是燃烧室的材料也跟燃烧温度关系很大。这个温度最高的地方是在主燃烧室。发动机燃烧室,喷管这些地方必须有冷却,但是本身也多采用特殊合金,耐温达到2000度左右,还得借助外冷却和气膜冷却,并不是你说的材料无所谓那意思,实际上很多时候这都是很关键的技术要点。
: 你说的800BAR是主燃烧室的压力,这个压力主要是涡轮泵出口压力决定它的上限。对于燃烧室而言,最大的挑战不是压力,而是温度。实际上,较低温下用不锈钢随便就能做到耐压1000BAR以上,4000BAR都能做到,但是常压下能(即使冷却很完备)扛住燃烧室高温的材料还是不好找的。对于富氧预燃,有个问题就是富氧烟气的氧化问题,这里温度同样比压力更重要点。
: ...................
--
修改:lvsoft FROM 114.222.220.*
FROM 114.22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