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2022.4.4打野拍的M51
蒙板是啥@@
【 在 passwordo2 的大作中提到: 】
: 4级光害一晚上两个目标还是太勉强了,高频信噪比好处理,8-16尺度的噪声降噪时会把目标本身细节也拉低,蒙板太多套蒙版的时候套错了,做完才发现背景上有不均匀团块,懒得重新搞了就直接摆烂压背景。。。。
--
FROM 159.226.171.*
厉害,后期是如何做呢?特定软件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搞?还是需要考虑不同情况有针对处理?最后处理标准是按好看还是什么来?
【 在 passwordo2 的大作中提到: 】
:
: [upload][/upload]
:
: 左边是原始图像,里面有大量的背景噪声,还有相机传感器结构导致的绿噪,同时细节反差很低,周边星系晕几乎不可见,左边是做了初步背景校准和降噪,但是星系核过曝,悬臂中的细节结构不足,右边是最终效果,色差、细节,噪声都要好一些。
:
: 我的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Redmi K30 Pro Zoom Edition」
--
FROM 117.175.140.*
对于我,提不起拍摄兴趣,第一是觉得后期和天文本身关系不大,没兴趣学。第二是觉得我即使不拍摄,不后期,网上一搜,哈勃拍的也能看到,为啥还自己费力处理。至于目视,那自己不看真的没把法知道那些深空天体在眼中是啥样,照片和肉眼看到的其实完全不同,素描和目视接近,但也只是比照片更接近。另外即使环境不好,一个人在楼顶用望远镜看着满天的星星,也给人一种很放松的感觉,偶尔看到一个本以为看不到的目标那种快乐其实已经远胜于目镜后拍摄发一张在朋友圈能给我带来的更多。与其让我守着设备折腾一夜,我更愿意一夜在目镜中遨游星空 。甚至几次玩手机目镜后拍摄,后面都有些后悔当晚没有好好目视。
至于口径,其实不同口径适合看的目标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目标在大口径下和小口径看到的感觉也是不同的。目视前期更多是打卡式累计更多目标,这个目的下其实口径可以别那么大。中后期对环境和口径就会更挑剔。一些小目标没有口径支持几乎看不到任何细节,即使有好环境小口径加大倍数的同时变得过暗而无法分辨细节,保证亮度的前提下提高倍数,就只能提高口径。对于星团要分解星点也需要口径的支持,一些大佬喜欢看球团中的星链(这些也是摄影所展示不出来的,摄影拍出星点的亮暗关系已经展示不出目视排列出的特有线条形状),都是需要口径支持的。还有一些行星状星云,个头非常小,面亮度其实不比m57 m27低,甚至比他们亮得多,大口径下这些目视会给你带来不少细节(玩摄影的都基本很少人拍它们,就是因为太小,没有口径支持拍出来就一个蓝绿色的点)。
【 在 mil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在我粗浅的理解中,拍照能获得更多的细节,拍照能保存下来,拍照更容易让新手保持兴趣。而对老手来说,一二点是成立的,第三点似乎不是问题。当你看深空天体,或者拍摄深空天体,同样的目标,你是否会因为多看到些细节而兴奋。我有点点兴奋,所以我首选拍照,目视辅助。
:
: 由此引出第二个问题:在目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Redmi K30 Pro Zoom Edition」
--
FROM 39.144.137.*
人眼的适应能力宽容度都远非相机可比。举两个例子,
1.在好环境用大口径目视m42,适应好眼睛后你肉眼能看到边缘暗一些的云气范围并不比曝光几小时十几小时云气范围差,虽然看到的云气是要比照片淡一些,但细节和范围并不输给照片。而且这时不做hdr处理的照片四合星(六合星)是过曝的,完全没细节。但你肉眼却能清晰的辨认四合星和旁边一丝丝的云气。
2.你看到的星点,特别是星团中的星点亮暗关系非常丰富,所以你可以从中看到由不同亮度星点组成的各种图案,而摄影拍出来却完全不能展现出来,这也是目视爱好者很多喜欢目视星团,而摄影爱好者几乎不会去拍星团。
【 在 shuimu0691 的大作中提到: 】
:
: 不会吧?感觉现在相机夜拍效果远好于人眼看到的亮度,细节。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Redmi K30 Pro Zoom Edition」
--
FROM 39.144.137.*
【 在 miracle123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眼的适应能力宽容度都远非相机可比。举两个例子,
: 1.在好环境用大口径目视m42,适应好眼睛后你肉眼能看到边缘暗一些的云气范围并不比曝光几小时十几小时云气范围差,虽然看到的云气是要比照片淡一些,但细节和范围并不输给照片。而且这时不做hdr处理的照片四合星(六合星)是过曝的,完全没细节。但你肉眼却能清晰的辨认四合星和旁边一丝丝的云气。
: 2.你看到的星点,特别是星团中的星点亮暗关系非常丰富,所以你可以从中看到由不同亮度星点组成的各种图案,而摄影拍出来却完全不能展现出来,这也是目视爱好者很多喜欢目视星团,而摄影爱好者几乎不会去拍星团。
: ...................



--
FROM 117.181.146.*
拍星团干啥 自己画HR diagram么 吼吼
【 在 miracle123 (没有可以吗?)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眼的适应能力宽容度都远非相机可比。举两个例子,
: 1.在好环境用大口径目视m42,适应好眼睛后你肉眼能看到边缘暗一些的云气范围并不比曝光几小时十几小时云气范围差,虽然看到的云气是要比照片淡一些,但细节和范围并不输给照片。而且这时不做hdr处理的照片四合星(六合星)是过曝的,完全没细节。但你肉眼却能清晰的辨认四合星和旁边一丝丝的云气。
: 2.你看到的星点,特别是星团中的星点亮暗关系非常丰富,所以你可以从中看到由不同亮度星点组成的各种图案,而摄影拍出来却完全不能展现出来,这也是目视爱好者很多喜欢目视星团,而摄影爱好者几乎不会去拍星团。
: 【 在 shuimu0691 的大作中提到: 】
--
FROM 221.221.97.*
如果没兴趣确实没必要拍照了。我是从目镜里看到就想拍下来。
拍照的时候我喜欢放把凳子在边上目视星空,以后买了道布森的话应该也会一并带上。
【 在 miracle123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于我,提不起拍摄兴趣,第一是觉得后期和天文本身关系不大,没兴趣学。第二是觉得我即使不拍摄,不后期,网上一搜,哈勃拍的也能看到,为啥还自己费力处理。至于目视,那自己不看真的没把法知道那些深空天体在眼中是啥样,照片和肉眼看到的其实完全不同,素描和目视接近,但也只是比照片更接近。另外即使环境不好,一个人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3 Pro」
--
FROM 72.222.236.*
太漂亮了这个河系
【 在 passwordo2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自zSMTH@M2104K10AC
--
FROM 42.84.226.*
这主意不错,或许让我拍摄玩这些可能我兴趣更大一些,至少比单纯得出一张漂亮的照片兴趣大。
假星团各星离我们距离接近,亮度展示他们真实光度。
靠颜色来画温度,可以直接靠照片信息得到温度吗?不懂拍摄,白平衡会不会影响判断准确性?
【 在 ABARTH 的大作中提到: 】
:
: 拍星团干啥 自己画HR diagram么 吼吼
: --
: 发自xsmth (iOS版)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Redmi K30 Pro Zoom Edition」
--
FROM 117.175.140.*
作为兴趣爱好,主要是自己玩得高兴。我也不排斥摄影只是作为门外汉觉得后期好像与天文无关提不起兴趣深入,我也想尝试更多种玩法,所以想寻找摄影中能激发我兴趣的部分来做切入点。
【 在 mil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如果没兴趣确实没必要拍照了。我是从目镜里看到就想拍下来。
: 拍照的时候我喜欢放把凳子在边上目视星空,以后买了道布森的话应该也会一并带上。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3 Pro」
: --
: 良知, 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 因为人人都认为自己具有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Redmi K30 Pro Zoom Edition」
--
FROM 117.17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