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CTCC今年至少俩俱乐部车队用新飞度
电流为什么是复变函数。。。
【 在 eamon (伊蒙|凹凸贞洁党)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是发现电流都是复变函数
--
FROM 222.44.97.*
凡是带相位的东西都用复变函数解就很简单吧
还有积分变换
把微分方程变成初等数学
【 在 NikkorNOCT (野猪囧大王) 的大作中提到: 】
: 电流为什么是复变函数。。。
--
FROM 42.120.75.*
大学本科可以毕业了!
【 在 eamon (伊蒙|凹凸贞洁党) 的大作中提到: 】
: 凡是带相位的东西都用复变函数解就很简单吧
: 还有积分变换
: 把微分方程变成初等数学
#发送自aSM
--
FROM 117.136.8.*
这个。。惯性力是在非惯性系下的引入的假想力啊 真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所以不用考虑
哇哈哈哈
【 在 eamon (伊蒙|凹凸贞洁党) 的大作中提到: 】
: 转动惯量相比惯性力要小太多了啊我的疑问是
: 转动惯量和惯性力又不是一码事
--
修改:ABARTH FROM 159.226.171.*
FROM 159.226.171.*
【 在 gaosencc 的大作中提到: 】
: zero的观点无误,但重量集中跟50:50并不矛盾,他举了很多例子想要证明50:50是徒劳的,这些例子也恰巧支撑了重量分布有时刻意不做成50:50的好处。但是,依然无法反驳50:50在特定条件下的必要性,特别是对fr车型而言。eamon主要是对这方面存有疑义。事实上,对于zero4驾驶的前驱赛车,的确不能生搬硬套50:50的惯常印象,也不会有人真的把一百多斤配重扔车尾,那不是脑残吗?eamon当然不会不知道这点常识。
: 现在需要有人解释一下50:50的运用场合,以及它不适用的场合(关于不适用,我想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
: 另外nismo gtr lmp1的配重,似乎还没有消息表明是极端性的前9后1吧?毕竟这车后轮还有俩电机,实际上绝不仅仅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ff。
: ...................
首先 我已经尽力在解释了 坛子里大多数人也确实看懂了为啥我强调质量的集中
其次 赛车的操控 真的没有想的这么简单 我懒得细聊不是因为装逼 是真的很累 (真有兴趣看轮胎受力分析的话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那基本教材 网上都有pdf扫描的 从受力分析图到公式一应俱全 rcvd毕竟是科班的教材)
而且跟赛车工程0基础的人聊这些 属于费力不讨好 因为不一定的能理解
说句得罪人的话 操控操控听起来简单 其实极其复杂
sim狗和键盘理论党最大的区别就是 sim狗在模拟器里实践更多 对操控理解的更深刻
很多人最大的问题是对操控的理解太肤浅。。。就认为是一打方向就进去了? 对什么是好的操控都没概念的人 聊什么样的车才能操控的更好?肯定是鸡说鸡的 鸭说鸭的 所以我根本懒得聊
真在sim里或者在现实里跑跑 就会发现过程要复杂得多 从车开始动方向盘 到 入弯后接触到apex点 这个过程至少要拆分成三段来看待 每段对所谓的平衡的要求都不同 之前码字说了一堆这些 发现根本看不懂 干脆都删了 我也懒得再码一遍了
如果对车辆弯道能力的理解 其实仅仅局限于“稳态”这冰山一角 (这也是大多数人停留在的层面) :
就是赛车触碰到弯心apex点(外侧避震都压缩到极限时) 所谓的“稳态阶段”的平衡 跟车的配重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只跟前后桥的防倾刚度及轮胎抓地力设定(宽度 粘性 甚至胎壁厚度)有关
甚至稳态下的中性操控 跟是不是mr 跟是否质量集中 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这种稳态就意味着 操控会好?
入弯的过程拆解成三个阶段:
1 yaw rate加速 (开始动盘子转动前轮 提供剪切力 启动旋转)
2 yaw rate减速 (开始接近弯心 回盘 抑制yaw角度继续增大的趋势 如果抑制不住=spin)
3 外侧的前后悬挂压缩到极限 进入稳态状态 滑过弯心
3 稳态 只是入弯动作的结果 1和2 的turn in的过程才是赛车操控好坏的关键 决定了所谓的“犀利入弯的手感” 所以赛车工程会如此重视yaw rate数据 对转动速率如此的敏感 我前面帖子里也说过(后来给全删了 懒得分享)最最严苛的开轮赛车都是4:6 就是考虑到在 turn in 过程中的重心转移后的“动态平衡”的问题 这是最复杂的过程 涉及到动态的前后负载平衡 (因为干扰重心变化的因素太多 trailbrake enginebrake 轮胎转向时的向后分力) turn in 状态下平衡可控 的车 才是操控起来 犀利灵活的好车 才会开始能理解为啥要追求质量集中 为啥要强调yawrate速率 yaw速率重要到了 所有的赛车datalogger仪表都会有专门的通道 来记录这个数值 包括我手里最便宜的aim
。。。又敲了好多字 个人主观理解为主 当个乐看吧
--
修改:zero4 FROM 114.243.16.*
FROM 114.243.16.*
牛逼,拜。
另外技术人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复杂问题简明扼要表达让小白能听懂也是种技术,对吧。
【 在 zero4 (Super7 (ss)) 的大作中提到: 】
: 首先 我已经尽力在解释了 觉得大多数人都应该能看懂了 坛子里大多数人也确实看懂了
: 其次 赛车的操控 真的没有想的这么简单 我懒得细聊不是因为装逼 是真的很累 (真有兴趣看轮胎受力分析的话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那基本教材 网上都有pdf扫描的 从受力分析图到公式一应俱全 rcvd毕竟是科班的教材)
: 而且跟赛车工程0基础的人聊这些 属于费力不讨好 因为不一定的能理解
: ...................
--
FROM 58.23.59.*
不仅涉及到机械工程 还涉及到 对赛道 对弯角 对所谓的操控的认识和理解
这才是最麻烦的地方 先教会怎么开车 才能理解工程上的设计设定和调教的意义
真有兴趣的自己会去找教材看 路径我也都给了 没兴趣的靠我用嘴叭叭叭说 也没用
所以我更乐意举说明 比如找不存在的反例
【 在 xiaom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牛逼,拜。
: 另外技术人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复杂问题简明扼要表达让小白能听懂也是种技术,对吧。
:
--
修改:zero4 FROM 114.243.16.*
FROM 114.243.16.*
我觉得
入弯和出弯的时候,车辆是有“旋转”的,这时候和转动惯量有关
入弯以后假设不加速不减速方向盘角度不变化,车在轮胎提供的向心力作用下做匀速圆
周运动,车身其实是不“旋转”的,这时候极限和转动惯量没关系,只和四条轮胎能提
供多大向心力有关
所以一切和“改变方向盘角度”有关的操作,都和转动惯量有关,减小转动惯量应该可
以改善车辆的转向响应速度
而提高弯中极限只有提高四轮的抓地力,也就是改善配重,用尽四条轮胎的每一滴抓地
力
【 在 eamon (伊蒙|凹凸贞洁党)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挺想看看一个全面的拐弯轮胎受力分析图的,回头搜搜看
: 我不同意的不是质量是否集中的问题,我觉得转动惯量根本不用拿来说事儿,如果质
量集中是大家追求的目标,那么也不是为了追求减小转动惯量,但是我还没仔细画过图
考虑,我也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想错了不过zero4的所有回答都没能解答我的疑问,基
本上就是乌云密布要下雨,所以雨伞是圆的这么个套路……
: ps刚搜了一下f1的weight distribution, fia给了标准值The standardised
distribution of 45.5-46.7 percent front, 53.3-54.5 rear
--
FROM 106.120.215.*
我觉得你们都好厉害阿.
我是觉得吧,过弯的时候,收一点油,后屁股就要往外甩
加一点油,就能把它带回来,要是踩刹车呢,duang~ 屁股朝前了.
说来说去是不是说的就是这个事?.....
【 在 xiaomeng (小勐) 的大作中提到: 】
: 牛逼,拜。
: 另外技术人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复杂问题简明扼要表达让小白能听懂也是种技术,对吧。
--
FROM 111.194.19.*
其实,论坛讨论就是论坛讨论。大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我倒是觉得你能写出来挺好的。
像我是不会去专门看这些书的。但是我也还是喜欢驾驶。如果你能写出来,实际的理论以及现实存在的事实例子,以及讨论,也能给我很多知识补充和启发。这样自己开的时候也能有所感觉,虽然只是买菜。
只是可能会很浪费你的时间
【 在 zero4 (Super7 (ss)) 的大作中提到: 】
: 首先 我已经尽力在解释了 坛子里大多数人也确实看懂了为啥我强调质量的集中
: 其次 赛车的操控 真的没有想的这么简单 我懒得细聊不是因为装逼 是真的很累 (真有兴趣看轮胎受力分析的话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那基本教材 网上都有pdf扫描的 从受力分析图到公式一应俱全 rcvd毕竟是科班的教材)
: 而且跟赛车工程0基础的人聊这些 属于费力不讨好 因为不一定的能理解
: ...................
--
FROM 114.8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