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能看到这么深刻的帖子,只有在汽车行业里工作过,并且仔细观察,冷静思考后才能有这样的体会。
完全同意楼上的观点。
其实就是在各个汽车公司巨头,对供应商的需求也有高低之分。主流的车厂(主要是欧洲),比如大众,PSA,雷诺的技术需求一般都和供应商的技术水平相当或者被包含在供应商的技术标准之内,高一级别的车厂,比如宝马,奔驰之类的,所提的技术需求有时候会超过供应商的技术水平,但是这个需求都是有依据(justification or possible solutions)的,然后车厂会和供应商一起合作开发,往往这个时候就是汽车技术出现突破和革新的时候。
真心希望国内车厂能够提出这种水平的技术需求,或者能够达到主流车厂的水平也已经很好了。
【 在 bubblera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显然,在合资/外资品牌价格下探的情况下,自主品牌必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但瞄准底层关键技术总成未必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 这似乎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看看汽车发展史就知道了。另外,byd的发展模式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这并非是一条好路子,无论是从物料平摊成本还是效率上都得不偿失。
: 且不说直接和国外同行相比,自主品牌OEM和国内合资企业相比,从前期设计到工程开发以及后期制造,整个产品开发链效率都比较低,浪费严重。(以个人对国内部分自主品牌和部分合资的了解和总结,数据不全,欢迎补充探讨) 还是建议首先加强修炼内功,往上,通过质量改进,优化设计等措施提升品牌形象,提高品牌溢价;往下,通过工程、物流、商务等能力和效率的提高议价能力(据我工作中接触的几大供应商,同一产品往往卖给自主品牌OEM的价格比合资企业要高很多 -- 15%以上)。
: “需求不明确”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事,也反应了一家公司的整体研发实力和技术积累 -- 1.对上游客户缺乏了解和调研,不知道客户想要什么;2.无法把客户的模糊需求转化为工程语言描述;3.无法简单的工程语言转化为可量化和衡量的工程设计要求及规范,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大量前后期开发工作。很遗憾,我还见到自主品牌OEM这方面做的不错或者比较规范的。(李舒福的公司没去过,最近从宣传上看似乎有觉醒的味道;byd至少一两年前还完全没有这个意识;奇瑞上海研发中心也差太远,最近有忙着整合资(观致),不知道对芜湖总部是否有提升,版上有同仁可以出来解释下。)
: ...................
--
FROM 194.25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