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Auto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wolfrider (狼骑士), 信区: AutoWorld
标 题: [转贴]日本汽车及对华关系简史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ul 11 08:09:46 2005), 站内
[原创] 日本汽车及对华关系简史 [精]
作者:推土机9257 发表日期:2005-07-09 20:47:42 [表状]
日本工业起步较晚,汽车工业同样也起步较晚,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以轿车为主,
但很快,侵略战争开始了,所有的汽车厂都要为军方生产卡车,因此丰田等厂家也
不得不转产卡车。这就是电影中日本鬼子不多的卡车顶上架机关枪的场面。
30年代以及战争期间,日本的卡车并不成功,因为没有基础,“急用先学,立竿
见影”式的上马,质量谈不上,产量也非常有限。因此日本军队机械化程度很低,
基本与八路军差不多,以步行与畜力为主。军官骑马,士兵两条腿,中日军队都一
样,平型关大捷中,战果就包括许多辆大车(骡马车),这就是他们的运输能力。
解放初期,中国仍然是“万国汽车博览会”的局面,但是日本汽车很少,因为极
少进口,缴获日军的也不多。
从那以后,国人再也不知道日本汽车的消息。
日本战后,经济停滞了很长时间,饭都没得吃,更何谈买车,因此汽车工业也低
迷了许多年,经济复苏后,这才重新开始二次创业,但是他们没有回归到造轿车的
老路,而是轿车与卡车并进,都有了很大的长进。
一直到70年代初,日本汽车第一次合法地进入中国,说来有段故事,当时中国与
日本同参加一个交易会,日本厂商恶意出低价,以排挤中国的解放汽车,没有想到,
周总理指示:把他们的汽车都买下来。新中国从来没有买过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
当时“自力更生”也是压倒性的口号,日商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会买下他们的东西,
哑巴吃黄莲。这批汽车是“三面翻”的平头矿用车,日野生产。现在“日野”这个
名称极少听到了。估计这一批三面翻的矿用车也没有人收藏到。一讲收藏,人们只
收藏轿车,极少有人收藏货车和矿用车的。
从这一批车,人们见到了久讳了的日本汽车。
从那以后,日本商人认真地与中国谈判,做成了许多交易,中国进口了不少日本
汽车,主要有:日野KM400型平头货车,这种车数量不小,载重四吨,然而与解放、
交通等等国产车明显不同的,是它采用7.50-16小轮胎,货箱底离地面近,这一点令
中国人惊奇。当时中国这种轮胎规格只用在2.5吨的嘎斯系列车上,这样的小轮胎,
当然适合城市内运输。
此外,还是为数不多的日野TE21货车,与解放类似的外形,载重7吨,也让国人开
了眼界,国人已经习惯了8吨大黄河霍霍霍的壮观,一辆外观不大的货车,能装7吨,
领先一筹。还有一种自缷车叫“依士兹”,8吨,长头,进口数量也不小,这种车外
观与今天的大解放非常相似,但是大解放与它毫无关系,说来话长,现在的新式大解
放,实际上在1964年样车就已经造出来了,只是没有量产而已。20年后,80年代才量
产,取代了苏联图纸的老解放。
再以后,日本汽车源源不断地进口,品牌繁多,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中期,进口
了第一批丰田柴油轿车,当时一个省不超过10辆。
为什么进口日本车?中日建交后,很快进入蜜月期,当时关系好得不能再好。田中
角荣本身就是一个很不错的令人怀念的忠厚人,毛泽东从自己书架上拿下一套自己读
的线装《楚辞》送给他,成了日本国宝,田中首相家失了一回火,媒体先不论有几人
受伤,关心的是这套书,知道安然以后,日本国民才放了心。而美国仍然在封锁中国,
不卖东西给我们,西欧也看老美的眼色不敢妄动,因此日本几乎是唯一的与我国做交
易的资本主义国家。
当时进口的日本东西,除了汽车,还在成套的化纤设备,装备了9个大型石化厂,
国人才普及了“的确良”、“维尼纶”。还有工程机械,例如“小松制作所”的大
马力推土机,今天国内工程机械厂仍在与小松合作。
正因为有这些历史,因此80年代中国开始合资造汽车的时候,一厢情愿地以为与
日合资是顺理成章的事,主动找日本洽谈,但没有想到短视的日本企业一口拒绝,
他们认为中国的发展水平,投资根本没有前途,不可能获利,中国碰了一鼻子灰,
想请的请不到,尴尬的时候,不请的德国大众却一腔热忱地自己找上门来了,这是
后话。
等德国占领了市场,日本企业还不信,仍然旁观,最后试探性地来投了点小卡小
面,等到他们相信中国市场的时候,大势已去,似乎已经没有插足之地,不过经过
双方努力,日本还是挤了进来,而且日车越来越红火,也这算是一个奇迹。算将起
来,不是日本太精明,而是我们自己还包括后来的大众不够努力,因此迟到的日本
企业运气太好。
2005-7-8 20:28
--
FROM 166.1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