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作为资深燃油工程师,必须出来说两句了 (转载)
我说了因为它不许别人测500 km的不合逻辑啊,设定时间间隔的可能虽然有,但是依然很难解释500km的通过不了检测3000的就行
https://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GreenAuto/1294452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你说的非要等到接近3000公里门槛的时候才开始清碳罐才是很难理解的作法,这种可能应该非常小,因为他们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本来程序设定很简单的一个时间间隔就够了,非要弄个相对复杂的判断规则,这么做也省不了什么东西。所以难怪前边那位觉得你是要非要罗织个罪名硬扣到BYD头上。
--
修改:spritesw FROM 221.216.231.*
FROM 221.216.231.*
你看看那个链接吧,3000的本意被曲解了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考虑下,长期以来燃油车的蒸发控制标准就是这么定的。燃油车是开动即抽碳罐,尚且是要过磨合期测试的数据为准。
--
FROM 221.216.231.*
我不知道你怎么理解3000公里的本意,事实上是1000公里以内测的蒸发量数据会偏大,标准是要求3000公里以后能合格即可。燃油车也是如此的标准。新车测的蒸发量偏大可能是因为新车挥发的溶剂、塑料件释放的有机物等会导致测得的油气浓度比实际值偏高。
另外,你也没给你的怀疑提供一个合理的“犯罪”动机。本来他们就按保守的短间隔,比方每6天清碳罐就好了,他们为何非要弄成前2500公里不清碳罐,到接近3000公里了再清?他们刻意在前2500公里憋着,从中能得到什么收益?
那个链接里那个test数字ID就是没搞清标准里的条件,在那自己拍脑袋呢。
【 在 spritesw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看看那个链接吧,3000的本意被曲解了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7.*
FROM 221.216.147.*
不是很确定,随便说一个可能,车主多半不希望自己的车经常自己启动,越少越好,从而驱使厂家尽量减少启动
那个楼主说他参与过好多项国际标准的制定,你说他拍脑袋,他估计不认同你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不知道你怎么理解3000公里的本意,事实上是1000公里以内测的蒸发量数据会偏大,标准是要求3000公里以后能合格即可。燃油车也是如此的标准。新车测的蒸发量偏大可能是因为新车挥发的溶剂、塑料件释放的有机物等会导致测得的油气浓度比实际值偏高。
: 另外,你也没给你的怀疑提供一个合理的“犯罪”动机。本来他们就按保守的短间隔,比方每6天清碳罐就好了,他们为何非要弄成前2500公里不清碳罐,到接近3000公里了再清?他们刻意在前2500公里憋着,从中能得到什么收益?
: 那个链接里那个test数字ID就是没搞清标准里的条件,在那自己拍脑袋呢。
--
修改:spritesw FROM 221.216.231.*
FROM 221.216.231.*
他说的真假不论,他在那个帖子里,对3000公里规定的理解都是反的,你不觉得吗?
【 在 spritesw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很确定,随便说一个可能,车主多半不希望自己的车经常自己启动,越少越好,从而驱使厂家尽量减少启动
: 那个楼主说他参与过好多项国际标准的制定,你说他拍脑袋,他估计不认同你
:
--
FROM 221.216.147.*
我也懒得想了,坐等结论了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说的真假不论,他在那个帖子里,对3000公里规定的理解都是反的,你不觉得吗?
--
FROM 221.216.231.*
排放涉及法规,是可能让汽车厂脱层皮的问题(参考国6b切换的影响),对于汽车厂看不是小问题。虽然国内消费者一般没人在意。
【 在 nsluk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方案4似乎也不妥。
: 油箱憋压,可能导致安全问题,那不如不憋压。难道再给油箱安装超压安全阀吗?
: 相比而言,燃油经济性,排放,这些都是小问题,安全问题才是更高等级。
: ...................
--
FROM 119.143.207.*
直接承认自己和那个自称的“国际标准制订参与者”对标准的理解有误有那么难吗?
如果他自称的是真的,从他表现出的思维能力看,我真的非常担忧他在国际标准制订里会起到什么作用,会不会坏中国的事。
就坐等3000公里的检测结果吧,说500公里检测无效这个说法是有效的。
【 在 spritesw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也懒得想了,坐等结论了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7.*
FROM 221.216.147.*
we'll see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直接承认自己和那个自称的“国际标准制订参与者”对标准的理解有误有那么难吗?
: 如果他自称的是真的,从他表现出的思维能力看,我真的非常担忧他在国际标准制订里会起到什么作用,会不会坏中国的事。
: 就坐等3000公里的检测结果吧,说500公里检测无效这个说法是有效的。
--
FROM 221.21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