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我认可。
教授的明确目标,和你我的认为应该更好,都是自驱力的表现形式。
有明确目标更多是基于对社会的妥协,为了满足社会对自身的期许。
而没有明确目标的自驱,常常是对自己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没什么不好。
至于最近出事的个案,我想是两个原因。
一是看重社会对自己的期许,又不能实现,甚至背离,和本版教授是一样的。对社会期许本身看得太重,而不是任何配得。
另一个是认知,也和所谓配得感无关。我想这种事儿就是过不去的坎儿,就像昨天特快有人说毕业证都没要要过到了今天。人有时候过不下去,就是因为没有退路了。所以托底也很重要,就像董小姐论文里写,whenever i go, this family is my fortress.
【 在 justff0 @ [Boy] 的大作中提到: 】
:
: 你这一堆英文我半懂不懂,那这和我说的不是一个意思。确实我也说了这只是个半熟理论,可能不该用配得感这个词,我想了想重新梳理一下逻辑看能说清楚不。
:
: 还是从张教授说起,教授多次提到他想青史留名,显然这是小概率事件。这还是有明确目标的,很多人比如我可能根本就没有明确目标,只是觉得应该比现在更好,但是又很难说清楚究竟什么才是更好。这是一种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错配,这种错配有些是自己造成的,有些比如说那些学生,可能是家长和老师造成的,让他们以为自己可以更好,应该更好,其实搞不好我也有受外界影响只是我不知道。这个带来的问题就是没办法清醒的客观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大概是一种自负和自卑的综合,内心追求的是一种虚无,从而永远无法平静和满足。这可能不该用配得感这个词。目前我认为有可能是成长过程中外界给到的认可不够,这种认可的需求目前说不太清,需要外界的认可形式被自己内心认可,否则没有用。所以越敏感越早熟的孩子,对仪式的形式需求越高,越难建立仪式感。
:
#发自zSMTH@V2415A
--
FROM 101.2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