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提前和校外是两个问题,对我而言,更聚焦在是否需要校外。如果没有校外,我也不主张提前,只是上了校外,又向上好点的校外,高级的班型,他们提前了,那就提前了。
至于是否需要校外,确实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都适合,但是还是家长是否能准确判断,保持定力,大部分家长的预期也是逐步下调的,这个还是需要时间。北京是百分制吗,我们这边是150,当机构摆出例子学生成绩从120提高到140,你也没法说校外起了多大作用,人家确实在校外上了。这个我一直觉得是教育产业化的问题所在,这玩意可能确实是不需要的,但是你举不出反例,能找到的所有例子人家都上了校外,咋整。这个我看前面其他人说北京好像还没这么夸张?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提前不提前我的判断是这样的:大部分不用提前,最顶尖的那部分和最尾巴的那部分大概需要一些“提前”
: 具体的判断要依据孩子所在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学校鸡娃的程度以及理念来判断,简单一点的尺度就是比如数学这门课,孩子对付老师的作业是否能够比较轻松的完成,上课是否感觉老师讲的太慢太简单,以及考试时候是否基本都会做(不用追求那个满分,那个有害无益)。数学考试基本能拿到95+(且这个分数跟试卷难度基本无关),那这样的孩子就适合课外提前学一些,我的看法是不要提前学课内体系的知识,而是拓展深度学小奥一类
--
FROM 118.1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