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阅读赏析题,感受和答案完全相反
笑死我了
【 在 oldgirl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认为古代七字的诗句大都先抑后扬,所以这七字后面应是越读越重。但鉴于谢道韫需要在人众里大声回答才能引起注意,所以应是:先重读,再而特么加重读。也就是用喊的!
: 有同意的么
--
FROM 223.104.38.*
倒是也考虑了,说因为是2分,所以写了两点。但就是真的没体会到自信从容,只是觉得聪明。
【 在 wclq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他的智力水平问题,不是家长的问题。三年级以前,题目让干啥就干啥是正常的。
: 三年级以后,智力应该足以明白考试得分是目的,揣摩出题人的意图是智力发育到这个
: 阶段的正常结果。做不到,就会吃亏,人都是在不断反馈中进步的。我们高中考试,看
: ...................
--
FROM 210.72.152.*
将来学话剧要说的
台词该如何念
不知道现在还选不选茶馆
人艺演有道理的
【 在 Sissyjiejie (Sissyjieji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种题怎么会有标准答案呢?这是世说新语的一个故事,记录的前人的事情,除非在场的人,没人知道当时谢才女到底是大声还是低声说的吧?所以我个人觉得只要言之有理,比如楼主女儿的分析,逻辑闭环,都没有问题,就像是每个人拿到同一个剧本,诠释角色都不一样吧
--
FROM 219.236.127.253
很多人觉得,如果顾及前面男孩的感受,就不应该说出来,我觉得可能也没有宫斗剧这么严苛,无非是委婉的表达,就和我们讨论问题一样,可能有人喜欢直接表达,性格爽快,有人喜欢谨慎一些,委婉一些。可能孩子还是不太明白人物背景,把一个小孩聪颖活泼的画面,想象成一个更受礼教约束场景了。
--
FROM 210.72.152.*
哈哈哈
【 在 oldgirl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认为古代七字的诗句大都先抑后扬,所以这七字后面应是越读越重。但鉴于谢道韫需要在人众里大声回答才能引起注意,所以应是:先重读,再而特么加重读。也就是用喊的!
: 有同意的么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221.218.137.*
时间是东晋,没啥礼教呢
真正礼教了,得是宋了
就是北宋初年,还有二婚的皇后呢
【 在 watson ()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多人觉得,如果顾及前面男孩的感受,就不应该说出来,我觉得可能也没有宫斗剧这么严苛,无非是委婉的表达,就和我们讨论问题一样,可能有人喜欢直接表达,性格爽快,有人喜欢谨慎一些,委婉一些。可能孩子还是不太明白人物背景,把一个小孩聪颖活泼的画面,想象成一个
--
FROM 219.236.127.253
不知道在题目中人物特点到底是啥,说到底人设还是要结合阅读材料
【 在 wats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多人觉得,如果顾及前面男孩的感受,就不应该说出来,我觉得可能也没有宫斗剧这么严苛,无非是委婉的表达,就和我们讨论问题一样,可能有人喜欢直接表达,性格爽快,有人喜欢谨慎一些,委婉一些。可能孩子还是不太明白人物背景,把一个小孩聪颖活泼的画面,想象成一个更受礼教约束场景了。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221.218.137.*
关键是古今中外历史人物多了,还有文学人物
你不可能都了解了
包括谢道韫什么背景,我也不知道,我也就是知道这一段而已
还是要提高文学的悟性,看书就该想想,这个人该啥样?
所以人家名著选演员,有道理的,不是乱选的
【 在 almondwu (Baulson·胖子控)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知道在题目中人物特点到底是啥,说到底人设还是要结合阅读材料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219.236.127.253
这显然不了解谢道韫在历史是怎样一位奇女子,连带着对文章理解和对《世说新语》了解也不够,咱娃的理由完全自己臆想的,让娃查查谢道韫生平经历看看会不会不同答案,古诗文阅读不仅仅是字面理解本身也有文化传承作用,家长们该做应该是让娃吸取教训吧,而不是妄断出题人的意图误导孩子
--
FROM 111.192.220.*
我们回答的重读,因为她反驳别人。倒也解释得通
【 在 wats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初一统考,“未若柳絮因风起”中“未若”应如何朗读,结合人物特点分析。
: 答案:重读,速度稍慢,把谢道韫内心的自信从容表现出来。
: 娃:轻读,第一,谢道韫是女孩子,回答问题有羞怯之感;第二,谢道韫在前面男孩之后回答,比他更好的答案,顾及前面人的感受,不宜大声否定前者。(孩子口述,大概这两点)
: ...................
--
FROM 111.19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