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对!鸡娃是个多向问题,涉及到父母和孩子,甚至包括班级、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都有影响。
我觉得鸡来鸡去,鸡到底也就是个态度问题。只要孩子努力、认真、积极,家长不必太过执着于结果成绩。
有了更好,没有拉倒。父母尽心了,孩子尽力了,还要求个啥自行车呢?!
想鸡啥鸡啥,我是想说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小到每一次小测验、期中期末考、每一次杯赛升班考,中到自家娃的耐鸡程度、适合的学习方法,大到对当前教育形势、未来就业趋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判断评估。
所以父母都会基于个人的理解和判断,给自己娃定义鸡的内容。人的发展是多元的,选择也是自由的。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是赞成鸡娃的,什么娃都要鸡,但鸡娃不是个人的事情,还有一个孩子是承载主体,必须考虑孩子的耐鸡度。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鸡娃也是。
: 鸡娃需要娃来承载父母的意志,是父母与娃两个层面的配合,其实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如果只是父母单方面的意志在驱动是很容易反噬的,耐鸡确实是天赋,但大部分孩子没有。
: 另外根据娃的特性鸡娃,才能具备更高的效率,逐步提高娃的耐鸡性,甚至促使娃自鸡,而“想鸡什么就鸡什么”其实就是单方面的强制,大多得不到良好的反馈。
: ...................
--
FROM 103.3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