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严重的肝中毒和肾衰竭的风险。这并非是对中医医师个人能力的否定,而是因为中药体系自身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缺乏现代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数据:
中药的复杂性让其难以像西药一样进行严格的毒性剂量和药物代谢研究。药物中的哪些成分在患者体内会以何种速度代谢,以及达到何种浓度才会对肝肾产生毒性,都不清楚。
炮制和质量标准不一:
即使是同一种药材,由于产地、采摘时间、炮制方法不同,其毒性成分的含量也会有很大差异。
药材本身存在固有毒性:
许多中药材(如马兜铃酸类、雷公藤、乌头)本身就含有已知的肝肾毒性物质。
个体差异和未知过敏反应:
个体差异在缺乏现代医学数据支持的情况下,是难以预测的。
在缺乏FDA那种严格的科学验证体系下,没有中药师能像西医那样,根据明确的临床试验数据和毒理学报告来指导用药。
FDA认证流程要求药物的有效成分、分子结构、药代动力学和毒副作用都必须有详尽、可重复、可量化的科学数据支持。而中药无法满足这些要求。这导致了:
风险评估的滞后性:只有当大量中毒案例出现后,某味中药的毒性才可能被发现,而西药则是在上市前就必须进行详尽的毒性评估。
无法为医生提供精确依据:中医师的用药更多依赖于经验和理论,而非像西医那样基于大规模临床试验的量化数据。
--
FROM 120.24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