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谈谈格律
谈谈格律
首先声明一下。笔者虽然常写一些莫名其妙的古体诗,实验古体诗,古近杂体诗,歌行诗。但是笔者现阶段是不折不扣的格律派。而且有个比较得罪人的大实话,笔者看来,版上没有按照格律写出来的“诗”(包括我自己!包括我自己!包括我自己!),大都是切割整齐的五言七言散文(有的散文还是有佳句的);没有按照词律写出来的“词”(包括我自己!包括我自己!包括我自己!),大都是奇葩且尴尬的杂文。
这里,给没有按照近体格律和词调做一个定义:完全没有格律的意识。有些作者发的帖子,虽然并不合律,但是看得出是有意识在创作的,只不过于格律有所瑕疵,这其实无伤大雅,忽略即可,优秀的不失优秀。不知道的不在此例,只想写写轻松一下的不在此例,写出来自己很开心的不在此例。好了,正文开始。
本文只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按照格律写(近体)诗?
一、近体诗的出现
格律出现之前,普通人是没有染指诗歌的机会的。看看唐以前的诗人,除了那些冠名“无名氏”“佚名”“民歌”这些,作者都是高门名士,公卿贵胄,乐府职司。写诗这玩意是个垄断的活,不在这个门槛,没法玩。而且这个门槛还非常高。
有多高呢?大概就是跟天一样高。这有其社会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
会读书认字,首先把大部分人排除在外了,悲剧但是自然。社会整体经济水平太低,底层群体没有读书识字的诉求和觉醒。另一方面笔和纸相当贵的;书,那是奢侈品,可以当传家宝。就像星球大战某个星球一样,整个社会的知识集中的一小部分人身上,职业的,地位崇高。无法撼动,武力也不行,非但不行,还要依仗这一群人。就是这一群人,也不是能随便写得了诗的。
大家都知道汉赋,某种程度上可认为是诗,在文人之间风靡一时。汉代大家为什么都爱写赋呢?原因不止一个,诸多与本文无关的因素暂不论。其中一个是因为赋有法可依。大致有三个地方可效法,别人还不能有什么异议。
其一是屈子、宋玉的楚辞骚体。楚辞地位不必多说。章法有可循之处。不管写的怎么样,循起来或者变通一下基本可以写出个样子。
其二是汉,大体承秦制,秦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国家大一统在文人心中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赋,可奢华排比,反复咏叹。后面发展成钻牛角尖就不奇怪了。现代也一样。
其三是武帝搞了个尊儒。这给了赋这种文体一个法理上的正朔依据。荀子,儒圣人之一,存有《赋篇》。大家都是儒家子弟,作赋践圣人道。
但是诗就不一样了。《诗经》,只能学其意。一般只有重大祭祀的时候,可用《雅》《颂》的格式来吟诵赞美,通款诸神。《风》《雅》重复咏叹,上古时期自有古拙绝美朴素的境界,后世再依样做,尴尬了。
所幸汉朝地域辽阔,最浪漫的诗人在这个激荡的交织着复杂感情的广阔土地上,另有作为。我想华夏先人不但能征善战,肯定也是能歌善舞的,于是就着乐曲,配上了汉乐府诗。你说陆地动物为什么就不能像鸟一样,靠唱歌跳舞来决定胜负呢?跑题了。不如请看看昭明文选录的《古诗十九首》和三曹名篇。
本来,假如魏晋能和秦汉一样,延绵三百年,未必不能使古风发展出唐诗一样的灿烂风貌。但是曹魏和西晋一起算起,也不到一百年。就这么点时间,还是在动荡不安中度过。只留下建安风骨、魏晋古调,这些并未进行完整文学演化的前期基调。然后就匆忙南渡,钻另一个牛角尖去了。
东晋的诗人自然是风度翩翩。但是没有了北方的宏大气象,山河关锁,大漠燕然,日益衰落就成了必然。至齐梁之间,另一种格调的诗出现了。
这种格调追求声律上的平仄抑扬,错落浮艳。本来自是诗歌发展的一个正常分支。到了唐初,科举又慢慢成了遴选人才的重要途径,这种格调逐渐作为试帖诗,即考试用的格式。又经过唐人的总结,定格成律为近体诗。
二、诗歌的普及
近体音调读起来浮华绮丽,特别是东晋齐梁之间,又有简文帝、昭明太子等的影响,的确有陈子昂所言“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更有梁元帝,陈后主的亡国故事,使得这种近体格调在初唐招致了一些批评。
事实上,因为唐初的皇帝都比较开明,不止在诗歌还是音乐方面,都展现了宏阔包容的胸襟。这种氛围使得诗歌和音乐本身的格调和题材不再带有偏见。比如著名的曲调《玉树后庭花》,在,额,我也不知道出自哪里,应该是《资治通鉴》贞观君臣论治,太宗明确的表达了三观极正的态度,摘录如下
[御史大夫 杜淹曰:“齐之将亡,作《伴侣曲》,陈之将亡,作《玉树后庭花》,其声哀思,行路闻之皆悲泣,何得言治之隆替不在乐也?”上曰:“不然。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民必愁苦,故闻乐而悲耳。今二曲具存,朕为公奏之,公岂悲乎?”右丞魏徵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诚在人和,不在声音也。”]
于是,借助科举改变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同时,近体诗从官方到民间,得到了自上而下的认可和普及。只要是读书认字的人,几乎人人可以作得。
三、比较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可普及性
近体诗的普及固然有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政治先进程度,教育普及程度,人才选拔方式,社会安定程度等方面的因素。这些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本文仅从写作角度,就两种诗体的可学习性,整体比较作简单阐述。
先说古体诗。古体诗没有格律约束,一部分人觉得诗体自由,可以让诗人的灵性得到更多的发挥,可以写的更好。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的。两个原因。
其一是古调,自有其铿锵的回响在,假如写不出这种隐隐的回响,就是失败。这个声音可以是高亢的,犀利的,婉转的,紧迫的,克制的,豪迈的,悲情的,欢快的,可以是这些组合,可以急转,可以舒缓,可以乍响,可以隐约,可以轻盈,可以沉重。但是一定要有。
其二是古调,没有固定的声律可参考。完全凭借作者的直觉和能力去驾驭。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你不懂宫、商、角、徵、羽,要让你完全凭直觉作一首曲子,这个曲子要能听,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的诉说。容易写得出来吗?
再说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约束就不好写吗?当然不是。
其一是,有严格的格律约束,就相当于邀请所有人的参与进来。你只要按这个要求来,就可以进入这个门槛。这使得原来作诗像天一样高的门槛,突然之间降到了你的脚边。突然之间,只要是读书识字的人,无论是王公大臣或是寒门布衣,对于作诗是同一道门槛,你需要做的,只是注意别被绊到。
其二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就只要按照格式来就好了,而且这个格式还是有规律的,这就是个小学一年级的词语题啊,仿照AABB的格式写一个词语,你答: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成李清照这样那肯定是很高级的,满分。但是只要写出来就给分啊,我就笨的很了,我看着漂亮的监考老师,写了一个“可可爱爱”,满分。
四、格律的优点和缺点
虽然说是优点和缺点,但是此处只谈优点,不谈缺点。为什么不谈呢?一个格律而已,怎么可能束缚一个优秀的作者呢?自身找原因。
格律的优点,这个我也不在行,我写出来的格律就很一般。人普通,没办法。
但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来说,初学写诗填词的人,可以帮助你找到更合适的字,词,句子。大家都知道一个故事,“推敲”,主人公贾岛老师,诗是这样的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在意的是第四句,是用“僧敲月下门”,还是用“僧推月下门”。
几乎的所有的书本里,都写贾岛拿不定注意,钻进了韩愈的仪仗。我想问问专业人士,唐朝时候像韩愈这样,需要什么仪仗?反正最后就是万卷同声,说“敲”好。
就这个句子来说,上一句,写了鸟儿在睡觉,夜深人静,你敲个啥,能推开,推才合理的嘛。要打破这个安静的状态,也不能物理解决,棒棒棒的敲门不好听吧。而且这是写诗啊,浪漫一点好不好,我们让月亮做主角不是更好嘛,“月临僧下门”,“月听僧问门”,“月来僧闭门”,“月看僧在门”,贾岛老师,你老盯着那个和尚干什么?
五、结语
我曾经在置顶帖子里回了一段很长的话,原话有点打击性,删减了。我自省。但是意思很清楚:
“普通人如你我他,假如没有近体格律的存在,有多少人能初学写诗写的像个样呢?像个诗呢?能迅速为人所认可呢?能进入这个还算有些门槛的文学领域呢?能一窥古人那些微妙遣词呢?能写出可称之为诗的东西呢?很可能写出的是一堆五言四句现代诗,五言八句现代诗,七言四句散文,七言八句散文,长短句双段杂文。”
真诚的向现代诗,散文,杂文说一声,不好意思,这虽然是一个比喻,但是这样写出来的诗真的,还没你们好。
2023年2月7日,夜。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各位回复都会看,不再答复。上个月写<扬州慢.答旧文>即答这篇的文章,一并贴在这里。新年伊始,祝所见皆有收获。
扬州慢·答旧文
笑面游人,含烟杨柳,一如昨日春风。望河山依旧,递故国霜钟。倚天处、连峰云破,镜湖融水,岁月从容。蓦回头,风叶流响,物语初冬。
疏文陋纸,不堪言、惟怨山空。奈凤去台留,沧浪未已,闻笛空濛。昔日词章浅淡,迷蜂蝶、误梦庄生。遣短长秃笔,"烟新月旧相从"。
2023.12.4夜
--
修改:opendoor FROM 223.104.111.*
FROM 39.149.17.*
和我理解基本一致,格律要求看似提高了门槛,实则降低了门槛。
--
FROM 111.199.99.*
实际上是这个道理,不一定全对。但是比较怕误导初学的人。这个版包容性很高。我看十几年前的帖子那时候有些讲的很真诚,我无法做到那么纯净。但是十几年后我翻到了,看到了,有些文章很好。
【 在 bulabu 的大作中提到: 】
: 和我理解基本一致,格律要求看似提高了门槛,实则降低了门槛。
--
FROM 117.136.36.*
十几年前大概人们尚存些诗词热情,掸点冷水也能挺得住…
【 在 opendoor 的大作中提到: 】
: 实际上是这个道理,不一定全对。但是比较怕误导初学的人。这个版包容性很高。我看十几年前的帖子那时候有些讲的很真诚,我无法做到那么纯净。但是十几年后我翻到了,看到了,有些文章很好。
--
FROM 111.199.99.*
号称写格律诗的人里头,先不说写出来的东西能不能看,即使有些写得还算说得过去,基本格律也极少有严格的。这得读大量大量的诗,再去看一下格律,才知道为什么格律这样设置,因为这样读最好听,读着最省力最舒服,甚至是最有乐感。多数人就押个新韵就觉得好像也会写诗了,知道起收格式并且不失粘的就更少了,如果在这要求下还写出来不错的意境,版上好像也找不到几个人。
但好多人有一个挺讨厌的通病,就是你一提不对,他就跟你谈李杜不押韵得多了去了……
--
FROM 49.77.97.*
说句实话,今天汉字的发音和古代差距太大了,拿今天的普通话读音说古代的诗歌压不压韵,非常无厘头。
【 在 kanshangren 的大作中提到: 】
: 号称写格律诗的人里头,先不说写出来的东西能不能看,即使有些写得还算说得过去,基本格律也极少有严格的。这得读大量大量的诗,再去看一下格律,才知道为什么格律这样设置,因为这样读最好听,读着最省力最舒服,甚至是最有乐感。多数人就押个新韵就觉得好像也会写诗了,知道起收格式并且不失粘的就更少了,如果在这要求下还写出来不错的意境,版上好像也找不到几个人。
: 但好多人有一个挺讨厌的通病,就是你一提不对,他就跟你谈李杜不押韵得多了去了……
--
FROM 120.244.220.*
你写古韵就写古韵,写新韵就写新韵,都无所谓,没谁死脑筋一定要押古韵的。但不论你押哪个韵,你得押韵是不是?写诗不押韵,不考虑失粘失对,总归是很不严谨的。
【 在 kingwang99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句实话,今天汉字的发音和古代差距太大了,拿今天的普通话读音说古代的诗歌压不压韵,非常无厘头。
:
--
FROM 58.240.85.*
好帖,学习下
--
FROM 120.244.202.*
我只想说,在普通话的视角下,格毛律。
只有继承,你们发扬在哪里?如果你写的、版上多数人写的,跟百年前、几百年前的人差别不大,那还写个毛线写。
所以CCAV的所谓诗词大会,完全就是“背古诗词大会”。试想宋朝的人如果办诗词大会,会比赛谁背的唐诗多吗?
我们是有机会联合开创诗词新体的纪元的,结果你们又沉湎于故纸堆中去了。
【 在 opendoor 的大作中提到: 】
: 谈谈格律
: 首先声明一下。笔者虽然常写一些莫名其妙的古体诗,实验古体诗,古近杂体诗,歌行诗。但是笔者现阶段是不折不扣的格律派。而且有个比较得罪人的大实话,笔者看来,版上没有按照格律写出来的“诗”(包括我自己!包括我自己!包括我自己!),大都是切割整齐的五言七言散文(
: 械纳⑽幕故怯屑丫涞模幻挥邪凑沾事尚闯隼吹摹按省保òㄎ易约海“ㄎ易约海“ㄎ易约海。蠖际瞧孑馇肄限蔚脑游摹
: ...................
--
FROM 1.119.166.*
我唯一赞同的流传下来可称之为遗产的就是押韵了,至于粘对,难道非对称不也是一种美吗?
【 在 kanshangre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写古韵就写古韵,写新韵就写新韵,都无所谓,没谁死脑筋一定要押古韵的。但不论你押哪个韵,你得押韵是不是?写诗不押韵,不考虑失粘失对,总归是很不严谨的。
--
FROM 1.11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