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重拾光存储,谈谈体会
嗯嗯只是好奇而已,咱也学习不了您这行为。。一般人也没法花这么多时间去搞这么一件事
【 在 Dazzy 的大作中提到: 】
: 原帖最重要的一个假设,“光存储比单个硬盘在长期稳定性强,可以离线存储”。以我个人经历,这个假设至今适用。
: 你不用算账,因为我全都要。
: 硬盘阵列方案我也在用,快速巡检方便,数据上规模必备。但它们得时刻通电入阵列,要耗电占盘位。不上架通电的硬盘,过上两三个月,我对它们没什么信心。至少在我家存储环境不行。
: ...................
--
FROM 223.160.128.*
【 在 tsa300 的大作中提到: 】
: 蓝光可以保持数据2000年,中间不需要任何操作,一劳永逸。
~~~~这东西诞生才不过20年。。反正报个数你也没法验证,真需要保存两千年的数据,相信你也不会只交给一张光盘不是?
: 硬盘已经知道30年就完蛋了。
:
--
FROM 223.160.128.*
有标准的
蓝光盘磨灭信息的因素是已知的,可以充分估算保持信息的时间
而且还有测试标准。
闪存盘(ssd)也容易推算,nand flash是靠浮动栅极的氧化层锁住电子来保持信息的,电子会慢慢漏掉,漏到无法纠错数据就挂了,各种闪存盘的断电保持时间和加电保持时间很容易得到较为准确的估算(都很短,1月到数年)
机械硬盘反而不容易随算,比如退磁是已知每年1%,半衰期49年,实际上30年左右就大面积无法读取了,业界已经大规模爆出。
【 在 tchain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东西诞生才不过20年。。反正报个数你也没法验证,真需要保存两千年的数据,相信你也不会只交给一张光盘不是?
--
FROM 123.125.204.*
硬盘放铅箱里,每三年全盘刷新一次,是最省心的方法。
--
FROM 171.213.199.*
这种省心。。。我还是选择不省心的方式更省心
【 在 poocp 的大作中提到: 】
: 硬盘放铅箱里,每三年全盘刷新一次,是最省心的方法。
--
FROM 121.239.165.*
硬盘容易坏的是机械和电子部分,铅箱并未特别针对对这些方面进行防护。三年周期有点太长。
【 在 poocp 的大作中提到: 】
: 硬盘放铅箱里,每三年全盘刷新一次,是最省心的方法。
--
FROM 119.130.154.*
衰老测试在工业生产不是什么新鲜事,不用实际等这么长的,可以用更恶劣的测试条件加速衰老,科学估算实际寿命。
如果想了解光盘寿命估算,可以了解一下ECMA-379测试。
对一个极其重要的数据集,光盘只是保存手段之一。多种方案并用,还要定期检验。介质靠谱,可以适当延长定检周期,减轻维护压力。只要资源足够,不会真的搞孤本,除非数据不重要,不值得投入过多资源。
【 在 tchain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东西诞生才不过20年。。反正报个数你也没法验证,真需要保存两千年的数据,相信你也不会只交给一张光盘不是?
--
FROM 119.130.154.*
测试标准都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吧,就像各种折叠屏的测试,弯折几十万次,但是如果夹点沙
子呢...
【 在 tsa300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标准的
: 蓝光盘磨灭信息的因素是已知的,可以充分估算保持信息的时间
: 而且还有测试标准。
: ...................
--
FROM 203.208.61.*
这是个清库存的软文吗?
时间和精力不值钱吗?多买俩硬盘完事
【 在 Dazzy 的大作中提到: 】
: 摘要:
: 我花了接近三个月时间把20多T的数据集备份到蓝光上。近日才完成。初步结论就是蓝光还有实际意义。方案可行性在于成本,包括用户的精力和盘片成本。分享一下体会。
: 背景介绍:
: ...................
--
FROM 114.246.238.*
硬盘我也有,现在同时玩光盘。
买两个硬盘搞不定的,存储方案就是要花很多钱和精力。
时间精力值钱,数据也值钱,因此我就投进去呗。
清库存软文?我又不卖货。也没拍胸口说包治百病适合所有人。分享我自己的经历而已,也不全是正面的东西,也没说别人该怎么怎么样。读者自行甄别。
【 在 oktay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个清库存的软文吗?
: 时间和精力不值钱吗?多买俩硬盘完事
--
FROM 119.13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