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是回应你的质疑,所以也就不做有针对性的描述。
你拿恋爱阶段的沟通跟婚后的沟通做比较,是个很好的思路。
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的话,可以发现,婚后的沟通远比恋爱阶段的沟通来得真实和深刻。
在相对较浅的层面上,婚姻关系与恋爱关系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婚姻制度、婚姻文化为婚姻中二人关系的稳定性、牢固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担保。或者说,“结婚”具有非常大、非常重要的心理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在恋爱阶段,我们更担心关系破裂,所以会尽量把自己的优点表现出来,把缺点暂时隐藏起来;同时,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对方的优点,对对方的缺点也更有耐心、更能接纳,甚至视而不见。婚后,我们不再担心关系破裂,会更放松、更真实地展现自己,相应的沟通也变得更真实,更有可能进入心灵的深处,而且,我们也的确存在这样的深层心理需求。只是这种可能性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取决于双方的心理健康程度(主要是情结化解的程度)。
我并没有要贬低恋爱关系的意思。在我看来,恋爱的过程是寻找我想找的那个人(异性)的过程。
我们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按精神分析的说法,是要找一个与父亲/母亲有相似或相反特点的人,或者叫做“理想父亲/母亲”。对此,可以相对通俗地这样去解释:对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来说,他/她了解得最全面、最深入的那个成年异性就是自己的母亲/父亲;了解得最全面、最深入的成年异性之间的互动模式,就是自己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这些特征在我们6岁之前就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我们的心里。所以,一个具有很多异性父亲/母亲特点的人,会带给我们很强的熟悉感、放松感、可预测感和安全感,对我们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如果按佛教的说法,决定我们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还不是精神分析所讲的这种“俄狄浦斯情结”,而是前世的因果。
虽然细节方面完全不同,但这两种观点都认为,我们会选择与什么样的人结婚,并不是运气决定的,也不是简单地由理智层面的清醒认识或荷尔蒙的冲动决定的,而是潜意识中的一些很深层的因素在指引着我们去寻找。
如果你认同这种观点,当你在婚姻中体验到幸福的时候,它会帮你增加一份幸福感;当你在婚姻中体验到痛苦的时候,它会帮你减少一份对对方的怨恨。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与我们内心世界的过往经历密切相关。要改变这些,就要去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
另外,我个人很喜欢佛教的这种观点,因为它意味着,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意义深远,远及未来的很多世。
【 在 Majia3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是伪命题,难道结婚前就不需要沟通么?
: 如果夫妻没有相互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那他们怎么就结婚了?
: 你说的这些根本就不能揭示结婚后沟通出现问题的根本所在,所以你这套理论是解决不了你提出的伪命题的。
: ...................
--
FROM 223.1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