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对,找对象和找工作都是个体行为呀,那跟多数人选a还是选b没有关系的呀,这跟填报志愿不是一回事。
我们填报志愿的知己知彼是为了不滑档,滑档就砸手里了,砸手里得复读,复读要加分提档,以及面临巨大的未知性,比如我不知道我再读一年会考多少分,万一还没去年高,太可怕了。。
找工作勉强能沾点边,毕竟今年找不到工作,那么今年也会砸手里,但不至于面临比如明年必须降薪的境地,当然未知性是存在的,万一明年赶上年景更差了。
但是找对象,不存在砸在手里的情况吧?除非这个人一定要今年找到对象,不然明年要罚款,以及明年不知道发生什么,比如明年加税。
如果定位于找对象必须要今年完成,那么我同意这东西需要走报志愿的路子,不能滑档,于是要清晰定位,我在全省排名第一千零八十,我心仪的对象全省排名大约第一千位,我将面临至少八十个人的真正竞争,为了避免滑档,那我还是也应该看看全省排名第一千一百八的人,至少得保证明年不用交罚款。那么最后怎么办呢,我加上一百八十个好友,花一个礼拜时间看看有没有可能接到我心仪的对象的offer,如果没有果断放弃祝他幸福;再花一个礼拜的时间看看一百八十个人中的前九十个人有没有可能性,只要有立刻签约入职,嫁妆后补;如果还没有,再花一个礼拜的时间看后九十个人,这时候就一定会有发offer的了,谁第一个发出来就先接了谁的再说,回话说稍等哈我回家准备嫁妆去,然后如果又出现了多余的offer,挑一挑,然后选择性毁约。
那问题来了,重点是,那明年真的罚款么?如果不会罚,为什么要为了怕滑档而定档报志愿呢?
【 在 mulder 的大作中提到: 】
: 重点并不在于“我觉得多数人选A还是B”,
: 而是在真实世界中,请观察一下,多数人是选A还是B
: 观察世界、环境,是对自我定位的一部分工作
: ...................
--
FROM 120.24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