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古时候没有普通话,大侠们走南闯北的和各地方言沟通起来
戏剧小说应都是懂官话的人写的,否则要翻译了。有了官话底本,才可用地方话读说,地方没有书面语
其实“京剧”应是“官剧”
【 在 hyrapn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元杂剧或者元曲的文字,现代人能看懂,那个就是官话写的文章。
: 看香港粤语报纸或者一些粤语歌词,看见一句,你系边个,这种就不是官话。用排除法就可以知道哪些是官话。官话使用的词汇大体相同,只是不同的官话四声发音不同。
--
FROM 117.143.145.*
2千多年前,中西方都可以来往交易了。语言也是逐渐过渡的,在两个不同语言的间隔地带,一定住着通晓两种方言的人群,这些人就是翻译。
--
FROM 14.19.32.*
有时候要多次翻译
所以叫重译来朝
一开始很多文学作品都不是原文翻译的,比如好兵帅克,好像是俄语翻译过来的,改开以后才有人 又直接从捷克语翻译
【 在 flaybird111 的大作中提到: 】
: 2千多年前,中西方都可以来往交易了。语言也是逐渐过渡的,在两个不同语言的间隔地带,一定住着通晓两种方言的人群,这些人就是翻译。
--
FROM 117.129.57.21
好兵帅克没有结局,这让人纠结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时候要多次翻译
: 所以叫重译来朝
: 一开始很多文学作品都不是原文翻译的,比如好兵帅克,好像是俄语翻译过来的,改开以后才有人 又直接从捷克语翻译
: ...................
--
FROM 111.30.223.*
还几百里,我们那几十里外的村子说话都不一样
【 在 Ren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说里的大侠们不知道怎么搞,真实的大侠就是保镖护院的,经商肯定是有买卖地方的方言都要会一些,起码要沟通没问题,古代限于交通,大部分人做买卖也不会范围太广,方圆几百里内方言应该不难学。经商会进一步促成方言的融合,比如走西口导致内蒙方言和山西方言就极像,沟通基本没问题,我太爷爷就去内蒙买过骆驼,从山西到内蒙走着来回,一路上语言完全不是问题,如果买卖做的大,做全国的生意,范围广沟通要求高,估计会专门雇几个语言天分高精通各地方言的伙计,就和侵华日军一样有翻译官。
--
FROM 223.104.41.*
我山东的,祖上有位举人,候补当上四川的县令,过去就要小半年,没多久就去世了,惨死了
但说明去四川还能有人能一起说话的。。。
【 在 ggoo 的大作中提到: 】
: 也挺吃力的吧,我觉得北方人到南方江浙方言和福建、广东的方言基本上听不懂。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Mi 10」
--
FROM 111.199.189.*
那时候有官话,雅言
【 在 rocfirst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山东的,祖上有位举人,候补当上四川的县令,过去就要小半年,没多久就去世了,惨死了
: 但说明去四川还能有人能一起说话的。。。
: 发自「今日水木 on Mi 10」
: ...................
--
FROM 111.30.223.*
毕竟是一国之人连蒙带猜呗,沈从文和张兆和夫妻一辈子,沈的湘西方言,张也听不懂,只能懂大概7 80%吧。说起四川话,有个段子,砸钉子,外地男说拿个锤子来,四川女的就说你耍流氓,四川话的锤子不是那个意思
【 在 rocfirst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山东的,祖上有位举人,候补当上四川的县令,过去就要小半年,没多久就去世了,惨死了
: 但说明去四川还能有人能一起说话的。。。
: 发自「今日水木 on Mi 10」
: ...................
--
FROM 117.129.57.131
有文字。交易有货币。
想吃什么东西,看菜单,给钱就行。
不一定需要讲话。
--
FROM 124.160.153.*
识字的人不多
关键是人口流动少,很难遇到言语不通的
所以为啥灭满门不逃,来个陌生人,很容易就发现了
【 在 KEILLY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文字。交易有货币。
: 想吃什么东西,看菜单,给钱就行。
: 不一定需要讲话。
: ...................
--
FROM 117.129.5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