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年八月,我来了东莞的松山湖。我居住的公寓楼下,曾有一家“天福”便利店。今年年初,便利店关了门,来了一群装修师傅,拆招牌,搬货架,砸墙,粉刷……
看来是倒闭了。我不禁有点同情那个来自湖南的、瘦瘦的店老板。
过完春节回来,我惊讶地发现,那间铺面又开了一家便利店,只不过“天福”的招牌换成了“美宜佳”。
“天福”经营不下去,“美宜佳”就经营得下去吗?
我忍不住跑去找“美宜佳”的老板问个究竟。看到老板,我吓了一跳——这不就是之前那家“天福”的老板吗?
“老板,咋从天福换成了美宜佳?”我问。
“天福店面太小,品类也不够丰富。所以我把隔壁那间铺也租了,打通之后做成美宜佳,你看现在是不是气派很多?”
便利店不但没倒闭,反而鸟枪换炮了!看来老板开店尝到了甜头。
或许是开便利店很赚钱,我发现东莞遍地都是便利店。去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东莞的便利店饱和度为1242人/店,位居全国第一。
美宜佳、天福,这两家便利店头部品牌都诞生于东莞。其中,美宜佳门店22394家,居全国第二;天福门店5808家,居全国第四。餐饮连锁真功夫、生鲜连锁钱大妈也发源于东莞。东莞是名副其实的便利店海洋。
二
东莞为什么是便利店的海洋?与东莞独特的人口结构息息相关。
首先,东莞是个“直筒子”市,不设区县,只设镇街。
“直筒子”市全国一共只有四个,另外三个是甘肃嘉峪关、海南儋州、广东中山,这种城市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城市建设比较分散。有人这样形容东莞的镇村,“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
这样的城市形态,决定了东莞的人口呈散裂的星星状分布,这种人口分布,往往难以支撑大型卖场的生存,却是便利店生存的沃土。在大卖场较多的城市,便利店面临的竞争更激烈,生存更艰难。而在东莞镇街,大卖场相对较少,便利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另外,东莞还是打工之都,流动人口占比很高,打工人与便利店是天生的一对。
关于打工人口与便利店的共生关系,有一个东莞打工人描述得特别生动:“东莞的打工人太太太多。打工人的生活单调,下班后便利店是最佳聚集点。店老板都会备许多塑料凳子,也有饮料商送的那种连着凳子的桌子。辛苦了一天,我们都会坐在便利店门口聊天喝水或打牌,或者刷抖音,店老扳免费提供Wⅰffⅰ。而且工厂都有夜班,便利店也会24小时提供服务。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不用跑好远去大润发。便利店己成我们这些打工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便利店老扳也大多和我们成了某种特殊的朋友。”
三
东莞成为便利店的海洋,带给我们的商业启示是:人口结构决定商业形态。
很多伟大的企业家,正是由于精准洞察了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萌发伟大的商业创意。
1950年代,汽车的普及导致美国人口郊区化。山姆·沃尔顿敏锐地意识到,人们将会更多地开车购物,每次能够带回家的东西也更多。那么对于商店来说,就需要更多的车位,以及更大的空间。按照此前的商店都开在市区的习惯,完全满足不了这两点。于是沃尔顿萌生了一个有悖常理的做法——在郊区开店。伟大的沃尔玛就此诞生。
这几年,喜茶、奈雪的茶等新式茶饮之所以能够攻城略地、迅猛扩张,也与人口结构变化有关。越来越多的城市女性选择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未婚未育的年轻女性群体不断扩大。
这个群体的一大消费特征是“悦己型消费”,通过消费“自我奖励”,收获心理层面的“小确幸”。一杯茶饮动辄几十块,并不算便宜,之所以卖得好,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这个群体在扩大。据统计,近七成新式茶饮消费者为90后,其中女性消费者占主导地位。
区分人口结构的维度,不仅有地域、性别、年龄,还有文化。
很多人说上海没有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其实,上海的互联网独角兽有不少,比如拼多多、携程、大众点评、饿了么、WiFi万能钥匙,等等。不难发现,上海的互联网公司有一个共同点:帮人省钱。帮人省钱的公司之所以容易在上海茁壮成长,或许与上海的人口气质有关系。
四
原定于4月公布的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迟迟没有公布,引发了一些猜测。不管人口是不是传言中的负增长,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大势不会变。这一趋势会带来哪些商业机遇?我斗胆作了三个预测和推演。
一是预制菜大卖。
做饭耗费了中国人太多时间。之所以花这么多时间做饭,一方面是不少人的时间不值钱,另一方面是自己买菜做饭成本比较低。
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会从家庭走向职场,做饭时间正在成为越来越高昂的机会成本。
另外,中国的家庭规模已经从2000年平均每户3.46人缩小到2019年的2.92人每户,家庭规模的缩小,意味着做饭越来越难以产生“规模经济”。为了两三个人吃饭,也要走一遭买菜、洗菜、择菜、切菜、炒菜的繁琐流程,费力不讨好。
预制菜炒一炒或者热一热就可以吃,帮消费者省去了洗菜、择菜、切菜的功夫,虽然贵一些,但也将越来越受欢迎。
二是“国潮”涌起。
早在2009年,中国就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不少国人仍然不自信,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均GDP比较低,自我感觉还是个穷国。
2020年,中国人均GDP由70名前移到63名,超越了俄罗斯和马来西亚。随着中国人口的减少,中国的人均GDP还会快速上升,逐步超越一些欧洲国家,这将进一步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与民族自豪感相伴而来的是消费“国潮”,国产品牌将加速完成对进口品牌的替代。比如化妆品,过去几乎是外国货的天下,现在花西子、百雀羚等国产化妆品火出了圈。
再如奶粉,因对国产奶粉不信任,奶爸奶妈一度得去香港背奶粉,香港还限购,人均两罐。现在,中国飞鹤市占率达到17.2%,牢牢压制外资品牌,成为国内第一大奶粉品牌。恐怕用不了太久,一些响当当的进口奶粉品牌会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类似的国产替代将出现在各行各业,外资品牌占比越高的领域,市场机遇越大。
三是“35岁”现象消失。
过去用人单位之所以在招聘时要求35岁以下,是因为年轻人太多,今后年轻人不够用了,“35岁现象”将自然消失。1985至2018年间,中国劳动力人口(包括学生)的平均年龄从32.2岁上升到了38.4岁。这个数字将越变越大。
去日本旅行的人会发现,很多店铺的服务员都是老人。有一个朋友晚上打算体验一下日本的马杀鸡,上来为他服务的竟然是个80多岁的老太太。
中国延迟退休是迟早的事,“80岁按摩老太”也将在中国出现。对个人来说,不必担心35岁时被裁员,却要考虑有没有体力工作到七八十岁。
职场岁月悠长,我们切忌以短跑的心态跑马拉松。而那些帮人延长职场生命的生意,比如在职教育、管理培训,会大有前途。在越来越老、越来越沉闷的职场,如果有人能推出一种培训方法,让职场变得更加活泼、更有生气,想必很受欢迎。
--
修改:yinghua123 FROM 120.197.185.*
FROM 120.19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