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比亚迪官方回复关于油箱争议问题
实名举报必须处理,相关部门现在肯定头疼怎么处理这个事,而且涉及三个部门,处理不会那么快的。估计相关部门想拖,哪曾想长城不按套路出牌,不处理看来是不行了。太偏袒比亚迪也不行,会引起其它厂家的质疑
【 在 Icanread 的大作中提到: 】
: 要立案,有规定7日内就得立了
: 现在都一个多月了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
FROM 124.205.78.*
它没黑工信部,只是它这么做搞得各部很不爽而已。监管部门以后也不好给它穿小鞋,毕竟这是个公开事件,而且部门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违反纪律的事,谁做了谁自己承担负责
【 在 Icanread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我说长城首先是坏,然后是蠢
: 坏是说它搞了个没按标准走的测试,说比亚迪不达标,在4月11日举办,准备等一个礼拜后上海车展开幕,工信部立案调查,在车展上黑一波比亚迪,没想到工信部不搭理它,于是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在宋dmi发布会前发个公告在黑一波。太low了
: 说他蠢,长城看似黑了比亚迪,实际上是在黑工信部,黑工信部偏袒比亚迪,或者工信部检测结果不可信。黑监管部门以后有啥好果子吃?所以说他蠢
: ...................
--
FROM 124.205.78.*
不予立案也得给个书面回复才行,显然不是这种情况
【 在 Icanread 的大作中提到: 】
: 处理就是不予立案啊,要立案早立了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
FROM 124.205.78.*
说程序不合格,那只是比亚迪的托辞而已。比亚迪的回复根本不能信,既然他有技术通过了检测,为什么用户手册上还要求用户长时间用电的情况下,要开启混动模式?这不矛盾吗?事实上,比亚迪是利用了测试标准中的漏洞,测试标准中根本没有长时间纯电模式这一项,而好多用户会用到这个场景,所以才在用户手册中加以说明。如果用户不这么做,很可能排放超标。
国家部门偏袒比亚迪是肯定的,这也是其它车企不爽的地方。
【 在 sxj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认定你测试过程中存在瑕疵,还真不一定有义务重新检测,只要byd常压油箱dmi通过检测,如果他的高压油箱通过检测而更换常压油箱后没有去送检,这个是存在异议的空间的,
: 如果检测通过,国家部门不追究,不代表厂家不追究,哪里存在什么用户不需要那么专业,长城本身就是车企,他不是一般的用户好不好。送检前的一些准备工作是由送检车企准备的,长城作为一个车企没有做相关的工作拿着结果就去举报,你要说这不是不正当竞争是别人也不信啊,如果长城做了,到现在并没有说明,当然了,这只是从追求比亚迪dmi常压油箱批次是否真的能通过检测角度来考虑,如果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说,也许不到这一步就被拒了。
--
FROM 124.205.78.*
只要是实名举报,国家相关部门必须答复,不需要是纪委。
你打110报警,警察必须有回复,一样的道理,后续还会有回访问你处理得是否满意
【 在 Icanread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是纪委实名举报,这种不需要
: 要不长城试试纪委渠道?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
FROM 124.205.78.*
花钱买车,花钱测试,有测试中心的结果,这能叫随便举报吗?
【 在 oBigeyes 的大作中提到: 】
: 随便一举报,国家就得买几辆回来测,啧啧
:
:
--
FROM 124.205.78.*
这个是定期对碳罐进行脱附,并不能保证燃油不泄漏,这没啥技术含量,就是监测EV连续工作时间而已
【 在 sxj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看,这个问题你已经参与讨论这么久了,如果在一些常识问题上还有错误的话,我不知道你是没有留意到还是故意的了
: 发动机长期未启动会导致碳罐饱和,有燃油泄漏风险,需要定期对碳罐进行脱附。用户若长期 EV 行驶,会触发该功能启动发动机,此时“EV”进入“HEV”,直到碳罐负荷满足要求,退出该功能。
: 这个过程是自动的,不是用户手动完成的,如果是手动的,那就是比亚迪的问题了。
: ...................
--
FROM 124.205.78.*
跟家里的蒸锅一个道理,超过压力就泄漏放气,内部压力总是不会过高
【 在 sxj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是,你说的是用户手动啊,如果没有动作就超标,这个性质就不一样了,要不,去研究研究,在自动启动hev的时候,能不能强行ev,如果能强行ev,也可以是攻击点,可以解释成,用户的动作可能导致对外排放,如果不行,那就没什么可以说的了。
: 至于你说这个并不能保证燃油不泄漏,你的给出证据啊,不要用现在长城的证据,现在公布出来的细节,并没有显示出长城为这些检测做了足够的准备,切,到目前为止,长城也没有更多的解释说明。
--
FROM 124.205.78.*
炭罐吸附量根本就测不准,所以这些所谓的技术都是糊弄人的,都是差不多就行的意思
真要是能测准的话,其它车企不用这类简单的技术吗?他们知道测不准,所以这种技术不敢用
【 在 FHWYSH 的大作中提到: 】
: 两种判据是先到先得。
: 根据环境与车辆驾驶传感器实时数据对炭罐吸附量进行测算是第一层保障,
: 根据燃油控制系统传感器监测到的炭罐吸附状态进行自动脱附是第二层保底措施。
: ...................
--
FROM 111.20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