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查了下碳罐的标准,神了
所以我首先问你为啥要用50年前的标准作参考,
因为不同年代,各种东西早就大变化了,
尤其看到允许排放的居然还比现在的吸收还大好几倍,更应该心中存疑,结果你把存疑的东西反过来拿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不确定为什么,我能想到的,你不妨查查碳罐原材料有什么变化,那时候有碳罐么?
【 在 test321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啥不是一个东西?
: 为啥碳罐输出的汽油,甚至比输入还高那么多?
:
--
FROM 117.85.77.*
国5是2g/测试
国6是按车重0.7g~1.2g/测试,> 1760kg的是1.2g
【 在 test321 的大作中提到: 】
: 1,美国强制加碳罐后的第一代环保标准,是汽油蒸发排放量小于6g每小时。b家的模型是行驶中每100公里蒸发1g汽油。
: 可见基础的汽油蒸发物理模型就有10倍左右的差异。这不是靠智能模型能弥补的。
: 2,当前国家标准,大约是汽油蒸发每两天0.3g,也就是说物理蒸发的汽油,最后允许泄露汽油占蒸发量的千分之一以下(按美国第一代标准评估蒸发量)。
: ...................
--
FROM 222.128.117.*
国6是整车挥发测试,按描述,汽油挥发大概占一半,所以按0.3g算
【 在 al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国5是2g/测试
: 国6是按车重0.7g~1.2g/测试,> 1760kg的是1.2g
:
--
FROM 120.234.83.*
因为我很怀疑b家有能力去预测碳罐中的汽油含量。别家都是花大价钱搞个探测器,b家一个预测算法搞定。要知道碳罐是有50多年历史的东西,早被研究透了。
按我的理解,汽油晃来晃去,它的蒸发量很不好评估,更别说碳罐了。查下资料,觉得更玄乎了。
【 在 wsnsw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我首先问你为啥要用50年前的标准作参考,
: 因为不同年代,各种东西早就大变化了,
: 尤其看到允许排放的居然还比现在的吸收还大好几倍,更应该心中存疑,结果你把存疑的东西反过来拿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 ...................
--
修改:test321 FROM 120.234.83.*
FROM 120.234.83.*
国5国6测试都是整车密封起来测试啊,总之就是国6比国5降不到一半就行,当然测试时间也有变化。
国5到国6,碳罐普遍要加大几倍。
【 在 test321 的大作中提到: 】
: 国6是整车挥发测试,按描述,汽油挥发大概占一半,所以按0.3g算
:
--
FROM 222.128.117.*
那更玄乎了。如果油车的碳罐,都要加大好几倍。那b家6天开一次发动机的黑科技,不得跟个卡车去拉碳罐?
【 在 al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国5国6测试都是整车密封起来测试啊,总之就是国6比国5降不到一半就行,当然测试时间也有变化。
: 国5到国6,碳罐普遍要加大几倍。
:
--
FROM 120.234.83.*
按比亚迪那个数据,一天开100公里,就多1g,碳罐随便吸附都几十克。
【 在 test321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更玄乎了。如果油车的碳罐,都要加大好几倍。那b家6天开一次发动机的黑科技,不得跟个卡车去拉碳罐?
:
--
FROM 222.128.117.*
lz这数据基本上是说工信部都是傻子,不做实验就敢定标准。
你信不?
--
FROM 223.104.41.*
不管怎么建模,都没办法考虑到IV型测试时碳罐直接被灌到临界的情况
除非建模的时候直接给对症下药了
【 在 test321 的大作中提到: 】
: 1,美国强制加碳罐后的第一代环保标准,是汽油蒸发排放量小于6g每小时。b家的模型是行驶中每100公里蒸发1g汽油。
: 可见基础的汽油蒸发物理模型就有10倍左右的差异。这不是靠智能模型能弥补的。
: 2,当前国家标准,大约是汽油蒸发每两天0.3g,也就是说物理蒸发的汽油,最后允许泄露汽油占蒸发量的千分之一以下(按美国第一代标准评估蒸发量)。
: ...................
--
FROM 221.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