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A公司为什么要“上锁”?
新能源车在发生碰撞后,存在电池短路起火的隐患,所以在识别到碰撞信号后,系统会把电池的输出功率降到最低,这就是“上锁”的过程,核心目的是为了保障汽车电池安全。
其次,车主为何不去官方授权渠道?
电池“上锁”之后,新能源车当然无法正常行驶,按照车企的常规流程,需要完成电池检修、消除安全隐患之后,再上报数据审核“解锁”。
根据行业信息,这个时间周期短则一周长则一个月,部分车主可能认为等待的时间过长,并且检修费用较高,所以会选择非官方授权渠道。
站在车企的角度,如果新能源车真的因为碰撞造成电池起火,最终责任势必引向车企,所以车企对于电池运行数据的采集和监管非常严格,官方披露的案件信息中也有提及:(两兄弟的行为)“最终导致A公司对其销售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运行的采集数据失真,影响了A公司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的监管”。
站在车主的角度。
如果仔细观察,这次事件的整个过程其实有车主的参与,是车主将新能源车送往两兄弟处进行“解锁”;但是在具体的案件当中,并没有车主的身影,原告是A公司,被告是两兄弟。
所以,车主的质疑主要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汽车本身属于车主,那么电池数据应该也属于车主,车主有权力自行处置自己的汽车和电池数据,无须受到车企的限制。
二是车企对新能源车的数据进行收集和监管,是否得到了车主的明确认可,还是车企的单方面行为?目前并没有相关的界定。
三是汽车遭遇碰撞,车企以安全的名义主动“上锁”,势必对车主的用车造成困扰,车主对此是否有提前告知,并且有详细的解决方案?
四是“解锁”的流程锁定在车企的官方授权渠道,并且时效性较低,对于车主来说,是否为最合理的安排?
更进一步,如果新能源车企遭遇破产倒闭等极端情况,运行系统和网络瘫痪,汽车是否面临无法正常行驶的困境?事实上,最近几年多家造车新势力倒闭,已经出现了类似情况,不少车主也展开了维权行动。
大部分维修企业的质疑在于,如果车企一直向独立售后不开放系统授权,三电维修业务只能在授权体系当中进行,是否涉嫌垄断,这是一个值得广泛探讨的话题。
--
FROM 39.1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