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下的新威胁:近在咫尺的食物危机 视频制作:Cormac O'Brien 视频翻译:陈姗姗(07:40)
2020年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负责人David Beasley则警告说,在应对新冠病毒的同时,人类可能也处于暴发饥荒的边缘。
当前,全球食物供应的不稳定性,已达到史上最高水平。2019年,全球有近7亿人没有足够的食物。联合国警告说,到2020年,这个数字可能再增加1.32亿。新冠疫情加剧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在疫情暴发前,饥荒问题就因贫困、人口、疾病、战乱以及气候变化而加剧。到2050年,气候危机可能导致另外的1.83亿人面临饥饿;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粮食的种植与分配方式。
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世界食物生产的?我们又需要做出哪些改变,才能确保饥饿不会成为下一场全球危机呢?
首先,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例如极端高温、干旱和洪水,数量自1990年代初以来翻了一番。农作物收成一直萎缩,并不断遭受虫害破坏;植物病害随着气候变化得以移动到其它地区,这些病害也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大气中的高二氧化碳浓度也降低了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的营养。那些以鱼类为食的人们,也因为部分鱼类的迁移,在未来可能需要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其次,气温的上升也意味着那些曾经适合种植特定农作物的地区,已经不复存在了。随着农田的丰收变得越来越困难、人口和对食物需求的不断增长,人们将耕种的范围扩大到了森林。砍伐森林的结果便是更温暖、干燥的耕种气候,而这又会加剧干旱。水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稀缺,农业消耗了世界上约70%的淡水。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对于如何可持续地使用地下水资源进行耕种,知之甚少。
气候变化对那些无力应对的人影响最大。更健康但易腐烂的食物的价格会上升。那些在运输方面受海洋、道路和气候阻断的社区和城市,可能无法获得这些食物。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那些仅靠务农生活的人,极端天气和虫害可能会摧毁他们的农作物,让自给自足的人们变得一无所有。如果全球陷入粮食短缺,那些对面粉、大米等粮食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可能因粮食出口国的出口限制而遭殃。
当我们重建更绿色的后疫情世界时,保证食物供应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便是引导人们接受素食的饮食习惯。全球的粮食系统约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而肉类与奶制品产生的碳足迹最多,因为这两者的生产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谷物、水和土地;减少对这两者的摄入,可以帮助确保每个人都有足够食物,并减少地球的热量排放。
而随着越来越难以保证的农作物收成,确保食物供应的另一个解决方案,是增加食物多样性。新抗旱、抗洪品种的作物得到广泛的开发和使用。
对于极易遭受饥饿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通常缺少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因此,财务支持也很重要。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正加深已有的不平等。国际气候变化和发展中心的主任Saleemul Huq认为,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既游刃有余又充满多样性的后疫情世界,而非单一并极度脆弱的模式。
(本文作者Cormac O'Brien供职于汤森路透基金会,此报道原文发布于
http://news.trust.org/。)
--
FROM 121.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