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明的结构性问题
大明的基本结构是judy建立的,以迁都北京为标志,实际上是一种以北方军事集团为中心的战时体制,皇帝本人兼任大将军,频繁御驾亲征。
而国家的经济中心却在江南。这就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错位。对judy本人来说没什么问题,因为他能打,且已经打服了南边。然而他的后代们就不行了。为了维系这个战时体制,就得不断北伐,以至于闹出土木堡这样的笑话。到大将军朱寿,这个玩法彻底结束。北方军事集团的权威削弱,江南大地主的势力崛起。表现出来就是文官体系与皇权的长期撕x。江南大地主越来越座大,而国家的运作和他们是无关的,结果就是大地主越来越肥,国家却相对越来越穷,于是不得不加税,进入恶性循环。最后财政崩溃,没钱养兵,政权倾覆。
这种经济和权力的错配,是明结构性bug。而外部因素而言,和北方游牧民族打仗,花费巨大而经济上却没什么收益,长期而言是没什么搞头的。
明可以说成也judy败也judy。
--来自微水木3.5.11
--
FROM 61.148.245.*
问题是从唐以后历代都是这样
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在北,而经济中心在南,靠运河输血
【 在 riverwalk (别低头,GDP会掉)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明的基本结构是judy建立的,以迁都北京为标志,实际上是一种以北方军事集团为中心的战时体制,皇帝本人兼任大将军,频繁御驾亲征。
: 而国家的经济中心却在江南。这就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错位。对judy本人来说没什么问题,因为他能打,且已经打服了南边。然而他的后代们就不行了。为了维系这个战时体制,就得不断北伐,以至于闹出土木堡这样的笑话。到大将军朱寿,这个玩法彻底结束。北方军事集团的权威削
: 这种经济和权力的错配,是明结构性bug。而外部因素而言,和北方游牧民族打仗,花费巨大而经济上却没什么收益,长期而言是没什么搞头的。
: ...................
--
修改:SPQR FROM 116.237.116.*
FROM 116.237.116.*
事后诸葛的说,judy时代把国家的重心北移经济上是个错误,如果大力开发南洋是很有搞头的。在那个年代,生产力主要还是农业,而热带地区物产丰富,各种动植物疯长,东南亚的水稻一年可以熟四次。西方的zhi民经济也是从热带经济作物搞起来的。
如果收服南洋,大力搞海运,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上一个层次,有了钱,北方的威胁也成不了气候。
【 在 riverwalk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明的基本结构是judy建立的,以迁都北京为标志,实际上是一种以北方军事集团为中心的战时体制,皇帝本人兼任大将军,频繁御驾亲征。
:
: 而国家的经济中心却在江南。这就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错位。对judy本人来说没什么问题,因为他能打,且已经打服了南边。然而他的后代们就不行了。为了维系这个战时体制,就得不断北伐,以至于闹出土木堡这样的笑话。到大将军朱寿,这个玩法彻底结束。北方军事集团的权威削弱,江南大地主的势力崛起。表现出来就是文官体系与皇权的长期撕x。江南大地主越来越座大,而国家的运作和他们是无关的,结果就是大地主越来越肥,国家却相对越来越穷,于是不得不加税,进入恶性循环。最后财政崩溃,没钱养兵,政权倾覆。
: ...................
--来自微水木3.5.11
--
FROM 61.148.245.*
宋遇到危机,大地主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是出钱的。皇帝本人就是大地主的代表。
明这么大的bug,国祚依然300年,体系是可以的。
【 在 SPQR 的大作中提到: 】
: 问题是从唐宋以来历代都是这样
:
: 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在北,而经济中心在南,靠运河输血
: ...................
--来自微水木3.5.11
--
FROM 61.148.245.*
不一样,宋的大地主是中原人,明的大地主是江南人
江南人古代就没有家国观念,处于反复被征服的历史进程,无非是换个主子而已
【 在 riverwalk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遇到危机,大地主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是出钱的。皇帝本人就是大地主的代表。
: 明这么大的bug,国祚依然300年,体系是可以的。
--
FROM 106.39.157.*
是谁无所谓,出钱就行。看大明1566,戚继光打仗没钱,而严嵩以及后面的徐阶都是大财主,无论怎么帮皇帝从民间搞钱,自己是不会出钱的。后面的崇祯也是被财政活活憋死的。而挖开的万历的定陵,陪葬品其实相当寒酸。
【 在 artech51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一样,宋的大地主是中原人,明的大地主是江南人
: 江南人古代就没有家国观念,处于反复被征服的历史进程,无非是换个主子而已
:
: ...................
--来自微水木3.5.11
--
FROM 61.148.245.*
万历三大征,事功不错,累计花费也只有几百万。
可才几十年时间,
400万白银竟然不够辽东军费了,为了要来一年600万饷银,辽东兵变能把巡抚逼死。
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辽东地区军费暴涨到这个程度?
万历可以平倭寇的花费,竟然不够辽东一年军饷
【 在 riverwalk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谁无所谓,出钱就行。看大明1566,戚继光打仗没钱,而严嵩以及后面的徐阶都是大财主,无论怎么帮皇帝从民间搞钱,自己是不会出钱的。后面的崇祯也是被财政活活憋死的。而挖开的万历的定陵,陪葬品其实相当寒酸。
--
FROM 122.192.13.*
【 在 riverwalk 的大作中提到: 】
: 事后诸葛的说,judy时代把国家的重心北移经济上是个错误,如果大力开发南洋是很有搞头的。在那个年代,生产力主要还是农业,而热带地区物产丰富,各种动植物疯长,东南亚的水稻一年可以熟四次。西方的zhi民经济也是从热带经济作物搞起来的。
: 如果收服南洋,大力搞海运,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上一个层次,有了钱,北方的威胁也成不了气候。
向海洋发展的问题
1、成本问题。北边有大片草原和沃土,这些成本是可预期的、确定的,没有内部拖累的情况下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有确定的优势。海洋上充满太多不确定性,东边有刁民和倭寇当海盗,一直没有安全航线,在往南大洋就更不确定了,而且南大洋离经济中心江南非常远,距离和江南到北边和关外一样远,并且地势更加不利,两广都难以控制,南洋就更难控制了,说到底,国家疆域太大了。
2、科技问题。向海洋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航海技术跟得上,欧洲地中海那片可以发展出航海技术是因为那里天然风平浪静,没有良田发展不出农耕文明,只能通过海上贸易生存,从爱琴海文明以来近三四千年的积淀,航海技术已经充分发达了,航海技术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天文学的发展,然而农耕文明对天文学不敏感,需求不高,所以一直停留在玄学程度,不像海洋文明那样需求迫切。这就跟芯片发展一样,一开始欧美搞芯片是因为有切实计算需求,中国有成熟的算盘作为计算工具就不那么迫切,直到被甩开距离了,才不得不硬着头皮跟上。
3、地理问题。北大西洋欧洲沿岸和地中海,海洋环境相对温和。太平洋东边海洋环境非常恶劣,对航海技术的要求更高,远远不如种田安稳。这需要目光穿越未来的政治强人来推行,在重农抑商的氛围中,很难突破思维局限
--
FROM 125.69.82.*
该征税的争不上来,能征上来的交了税几近家破人亡,有个明主遇上好年景还行,遇到个天灾人祸就完蛋。
清也有类似结构性问题,清就没问题,敢杀就行。
--
FROM 111.201.16.*
明朝的灭亡,很大程度是因为经济的崩溃
但经济崩溃不是你说的南北错配造成的,而是纸币的极度通货膨胀和白银的极度通货紧缩
明末同时期,全球都陷入了通货紧缩的陷阱,只有英国率先建立了黄金本位的现代货币制度,率先走出了泥潭
明朝拿不出钱来赈灾导致民变四起,拿不出钱发军饷导致军队一败再败,最终内忧外患共同导致覆亡
即使首都在南方,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
【 在 riverwalk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明的基本结构是judy建立的,以迁都北京为标志,实际上是一种以北方军事集团为中心的战时体制,皇帝本人兼任大将军,频繁御驾亲征。
: 而国家的经济中心却在江南。这就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错位。对judy本人来说没什么问题,因为他能打,且已经打服了南边。然而他的后代们就不行了。为了维系这个战时体制,就得不断北伐,以至于闹出土木堡这样的笑话。到大将军朱寿,这个玩法彻底结束。北方军事集团的权威削弱,江南大地主的势力崛起。表现出来就是文官体系与皇权的长期撕x。江南大地主越来越座大,而国家的运作和他们是无关的,结果就是大地主越来越肥,国家却相对越来越穷,于是不得不加税,进入恶性循环。最后财政崩溃,没钱养兵,政权倾覆。
: 这种经济和权力的错配,是明结构性bug。而外部因素而言,和北方游牧民族打仗,花费巨大而经济上却没什么收益,长期而言是没什么搞头的。
: ...................
--
FROM 221.21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