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中国的正史,能否改成数据库的形式
没有可读性
【 在 beerbomb 的大作中提到: 】
: 维基是个人写好的,不能动态生成。个人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SQL历史资料。
: 历史资料是已有的,数据库史书不改动内容,只存入库中。
--
FROM 182.242.128.*
那你先思考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你要在历史中寻求什么?浩如烟海的史料对于业余爱好者根本不是问题,因为这压根不是业余爱好者要追求的东西。它再多,再困难,那是历史专家的困难和问题。因为A的困难和问题,要对B接触的东西做改造。这个逻辑上就有问题。
【 在 beerbomb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想到这个问题,是看到编写清史有感。
: 据说清史编出来,有3000万字。这么多字,看也要看三年。不是历史专家,谁会去看这个东西。也就是说,这样写出来的历史,没有意义,也只能以资料的形式存在。
: 但是清朝虽然没有历史,但是现存的好多实录、起居注、奏折,还有各种案卷,以及民间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文书、图书,还有野史,都非常多。把这些汇总,史学家进行考证,对资料的可信度进行分级,存入数据库中。
: ...................
--
FROM 117.107.176.*
资治通鉴可以算是数据库,因此为了阅读方便,还有了本末体,这就相当于对这个数据库进行了一次查询。
不足的是,资治通鉴选的历史资料有限,已被司马光进行了大量的筛选,丢失了很多东西。对帝王将相尤其是帝王记录的多,但是想分析某个时代的经济情况,社会阶级对立的问题,就会感觉资料很少。
相对而言,可能更像是四库全书,只不过不增删,但会对可信度进行一个标定。也就是对当时所存的所有资料,都以数据形式进行入库,然后读者根据需要,进行查询,快速动态生成资料汇总,并生成文档。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历史事件进行相对客观的分析”,这目的本身就无法达成。历史是人的历史,背后是人性。在人文科学汇总追求自然科学那一套确定性,南辕北辙了。
: 你所说的这个数据库,其实可以参考一下《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在当时应该就是个历史数据库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的。结果呢?其中尚且有那么多问题,有技术上的,也有作者自身局限性的。你现在提倡的这个数据库,其实和当年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数据更丰富一些。那么,今天的这个数据库,肯定也会有编纂者自身的各种主客观局限性带来的各种问题。甚至,因为披上了所谓的官方背景、高科技手段的外衣,更容易迷惑人、操控人,还不易反驳。
: 其实,你顶帖里说的那些困难,现在的网络手段足够你解决了。你想了解张居正,只要花点时间搜索,就能找到很多归纳、总结的东西。但是,这些纷繁负责的网络来源,里边掺水、掺沙子的可不少。你所说的数据库,只不过是把这些零散的东西归堆了,但永远无法解决人对史料的影响的问题。
: ...................
--
FROM 120.244.202.*
以前写史书是家妓,还能找到点源头
现在写史书是野鸡,你都不知道为什么修改的。
人越多越不知道,如同韦小宝不知道他的爹。
认为当代人素质高了纯属错觉,实际上是超级低
比如水木无处不在的keywords,你都不知道为了什么。
【 在 beerbomb 的大作中提到: 】
: 写史书的人掺私货比较麻烦。
: 读史书的人如果利用史书资料掺私货,这就有意义了。很多人提出荒唐的结论,是通过根据自己想要得出的结论筛选找出一些历史资料,再一演绎,就得出想要的结论。他的结论一眼就能看出荒唐,但是想批,也要查对应的历史资料。很多人没那个时间,因此也就算了。
: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搜寻资料,对历史事件进行相对客观的分析,已经完全可以通过AI加数据库技术解决。
: ...................
--
修改:carbon FROM 223.92.10.*
FROM 223.92.10.*
你说的数据库跟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本质上没区别:都是要经过筛选、再加工的。只不过资治通鉴是司马光那波人做的,你所说的是人和AI做的(其实本质都是人)。
我觉得,用技术手段把那些史料放在一起,在搜索、查询上做得好一些就可以了,方便用户查找,节省时间。像你说的:输入个“张居正”,给你一篇张居正的方方面面的东西,本身就是经过“处理”的,真没必要。而且这么做,《资治通鉴》有的问题,你的数据库同样会有。说到底,历史是人文学科,一些高科技可以用作辅助手段,但不要把自然科学那一套整个搬过来,那样是喧宾夺主甚至南辕北辙。
【 在 beerbomb 的大作中提到: 】
: 资治通鉴可以算是数据库,因此为了阅读方便,还有了本末体,这就相当于对这个数据库进行了一次查询。
: 不足的是,资治通鉴选的历史资料有限,已被司马光进行了大量的筛选,丢失了很多东西。对帝王将相尤其是帝王记录的多,但是想分析某个时代的经济情况,社会阶级对立的问题,就会感觉资料很少。
: 相对而言,可能更像是四库全书,只不过不增删,但会对可信度进行一个标定。也就是对当时所存的所有资料,都以数据形式进行入库,然后读者根据需要,进行查询,快速动态生成资料汇总,并生成文档。
--
FROM 117.107.176.*
正是如此,当胡适说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年之后,基本上就不存在信史了
每个人都能插一杠子改改,皇帝改得我改不得?
乱七八糟一大堆
【 在 Madle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就是维基吗?里面的私货不要太多哦。
--
FROM 223.92.10.*
资治通鉴一是只给出了搜索结果,没提供数据库。
我希望的是只提供数据库,并放开让用户自己查询。当然,数据库也提供一些基本查询。
也就是说,这个数据库不提供什么观点,只提供历史资料。查出来的结果,想黑想捧都可以,只不过对这个结果不满意的人,也可以很方便的批驳这个结论。
用户可以根据查询结果,再进行文学加工,就生成一个《千古冤忠袁崇焕》,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生成一个《大奸似忠袁都师》。只是用户如果较真,可以很方便的找出相关历史资料。这样,万年的袁都师的坑也就能更有学术味,而不是互相谩骂抬杠。这也间接提高了中华历史的普及。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数据库跟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本质上没区别:都是要经过筛选、再加工的。只不过资治通鉴是司马光那波人做的,你所说的是人和AI做的(其实本质都是人)。
: 我觉得,用技术手段把那些史料放在一起,在搜索、查询上做得好一些就可以了,方便用户查找,节省时间。像你说的:输入个“张居正”,给你一篇张居正的方方面面的东西,本身就是经过“处理”的,真没必要。而且这么做,《资治通鉴》有的问题,你的数据库同样会有。说到底,历史是人文学科,一些高科技可以用作辅助手段,但不要把自然科学那一套整个搬过来,那样是喧宾夺主甚至南辕北辙。
:
--
FROM 120.244.202.*
历史和档案不是一回事
【 在 beerbomb 的大作中提到: 】
: 资治通鉴一是只给出了搜索结果,没提供数据库。
: 我希望的是只提供数据库,并放开让用户自己查询。当然,数据库也提供一些基本查询。
: 也就是说,这个数据库不提供什么观点,只提供历史资料。查出来的结果,想黑想捧都可以,只不过对这个结果不满意的人,也可以很方便的批驳这个结论。
: ...................
--
FROM 182.242.128.*
你是只提供查询的意思吗?只是查询功能的话,根本用不到AI,简单的机械逻辑就足以搞定。上AI是几个意思?那就是说:在原始数据和呈现给用户的内容之间导了一遍手,经过了处理,且留下了做更多处理的可能。
好一个“不提供任何观点”。知道什么叫“用事实说谎”吗?对事实的选择本身就是有观点的,且可以达到影响读者思想的目的的。比如老光编《资治通鉴》,就体现了他作为一代醇儒的个人偏好。同样,只要你保留了对内容再加工的接口(AI,但不限于AI),就是有观点的,体现了AI以及后边控制它的人的观点。
【 在 beerbomb 的大作中提到: 】
: 资治通鉴一是只给出了搜索结果,没提供数据库。
: 我希望的是只提供数据库,并放开让用户自己查询。当然,数据库也提供一些基本查询。
: 也就是说,这个数据库不提供什么观点,只提供历史资料。查出来的结果,想黑想捧都可以,只不过对这个结果不满意的人,也可以很方便的批驳这个结论。
: ...................
--
FROM 117.107.176.*
我想的是:核心是一个大的数据库。但是提供一些查询服务。对于复杂的查询,比如对一条鞭法实际效果及影响,这种明显不是简单的查询能解决的,就可以提供AI帮助查询并编辑。
当然,如果用户不愿意用提供的AI,想自己建立查询,自己分析查询结果,也没问题。
就如同卖菠萝提供削皮服务,但是有人觉得卖家削的太浪费,愿意买回去自己削,那也没问题。核心是卖菠萝,不是削皮。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是只提供查询的意思吗?只是查询功能的话,根本用不到AI,简单的机械逻辑就足以搞定。上AI是几个意思?那就是说:在原始数据和呈现给用户的内容之间导了一遍手,经过了处理,且留下了做更多处理的可能。
: 好一个“不提供任何观点”。知道什么叫“用事实说谎”吗?对事实的选择本身就是有观点的,且可以达到影响读者思想的目的的。比如老光编《资治通鉴》,就体现了他作为一代醇儒的个人偏好。同样,只要你保留了对内容再加工的接口(AI,但不限于AI),就是有观点的,体现了AI以及后边控制它的人的观点。
:
--
FROM 120.24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