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读史笔记:为什么说汉人不能歌善舞?
总体上来说,古代汉人从事歌舞方面的总时间还是少,农耕民族就没那么多闲工夫。专门培养的,在人群中占比也少很多。游牧民族不用花大力气专门培养,天天熏陶也熏得差不多了。有点像足球,中国也有职业球员、职业联赛,但和巴西的足球氛围显然是两个概念。
从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来说,古代从事歌舞的也是定位下九流。个别文人玩票,正统上来说是不务正业甚至有辱斯文,也限制了在人群中对于歌舞这方面的接受度。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古代也是培养方向不一样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汉人就不是按照歌舞培养的
: ...................
--
FROM 117.107.176.*
冬天农闲,可以扭秧歌啥的
白居易都说 岂无山歌与村笛
只不过主流文人看不上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总体上来说,古代汉人从事歌舞方面的总时间还是少,农耕民族就没那么多闲工夫。专门培养的,在人群中占比也少很多。游牧民族不用花大力气专门培养,天天熏陶也熏得差不多了。有点像足球,中国也有职业球员、职业联赛,但和巴西的足球氛围显然是两个概念。
: 从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来说,古代从事歌舞的也是定位下九流。个别文人玩票,正统上来说是不务正业甚至有辱斯文,也限制了在人群中对于歌舞这方面的接受度。
--
FROM 223.72.76.13
累了一年,冬天该好好歇一歇了,也没那么多心思扭秧歌吧,何况还冷飕飕的,古代取暖和保暖条件也没今天这么好。老百姓管冬天农闲在家待着叫“猫冬”,从用词就能看出来一二。过年兴许能敲敲大鼓,扭一扭。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冬天农闲,可以扭秧歌啥的
: 白居易都说 岂无山歌与村笛
: 只不过主流文人看不上
--
FROM 117.107.176.*
过年肯定要扭
记得春节序曲就是源自 陕北的秧歌调
还有婚丧嫁娶,都是要吹打
乐肯定少不了,所以叫 礼崩乐坏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累了一年,冬天该好好歇一歇了,也没那么多心思扭秧歌吧,何况还冷飕飕的,古代取暖和保暖条件也没今天这么好。老百姓管冬天农闲在家待着叫“猫冬”,从用词就能看出来一二。过年兴许能敲敲大鼓,扭一扭。
--
FROM 223.72.76.13
其实孔夫子说“礼崩乐坏”的礼乐,更多的还是贵族圈的交际工具。古代的乐,也和规矩有关系。(“无五音难正六律,无规矩不成方圆”嘛。)比如五音,以前读过一篇专门说这个的文章,好像是说古人用特定的竹管来校音:不同长度的管子发出的声音不一样。进而,用这些竹管可以校准度量衡:竹管长度可以校准长度单位,有了长度就可以校准体积(容积),有了容积后用特定的东西(某种谷物?)就可以校准重量……反正,古代的乐还真不是我们今天简单理解的音乐那么简单,其内涵和外延要丰富得多。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过年肯定要扭
: 记得春节序曲就是源自 陕北的秧歌调
: 还有婚丧嫁娶,都是要吹打
: ...................
--
FROM 117.107.176.*
从孔子增删诗经的角度看,礼乐显然包括民间小调!即国风!
国风里还有很多少男少女偷情、掀裙子摸大腿的民歌!
可见孔子并不认为这个是礼崩乐坏!
孔子认为的礼崩乐坏,实际上指的不守天时,不合规矩!
嗯,我马上写一个文章讲这个事!你等着我!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孔夫子说“礼崩乐坏”的礼乐,更多的还是贵族圈的交际工具。古代的乐,也和规矩有关系。(“无五音难正六律,无规矩不成方圆”嘛。)比如五音,以前读过一篇专门说这个的文章,好像是说古人用特定的竹管来校音:不同长度的管子发出的声音不一样。进而,用这些竹管可以校准度量衡:竹管长度可以校准长度单位,有了长度就可以校准体积(容积),有了容积后用特定的东西(某种谷物?)就可以校准重量……反正,古代的乐还真不是我们今天简单理解的音乐那么简单,其内涵和外延要丰富得多。
:
--
FROM 222.129.131.*
先秦时期,诗经主要就是贵族之间交际场合用的。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连贵族圈子的入场券都没有。至于来源,那是两回事。老百姓唱个民歌,青年男女之间表达爱慕哼唱两句的小调,他们不是知道那叫《诗经》才去哼唱的,是先有那些民歌(风),再有的孔二爷之流的工作,不要把先后顺序搞反了。孔二爷说礼崩乐坏,也指的是贵族圈的事儿,是《诗经》在贵族圈的应用,而不是说的其源头。是先有农民伯伯种出麦子,再有饭店白案师傅的手艺,而不是说反过来:农民居然用大粪浇地,真是辱没了我五星级白案大师傅的名声。你大师傅烤个皮卡丘造型的面点,烤完了成了拍扁的加菲猫,你总不能怨农民拿大粪浇地吧?
贵族圈用诗经来做交际不假,但也不是只说那些高大上的篇目,甚至有时就是刻意“断章取义”,不必在乎全篇立意,而只截取一部分,只要应景就行。即使是男女表达爱意或者吃醋的片段,也可能用在外交上。比如,晋楚争霸时期,郑国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外交上有时候很难办。有一次某个郑国大夫对晋国大夫引用过这么一个类似的片段,大意是女孩子对男孩子说的酸话:咱俩就隔着一条河,你不提着衣服蹚水来找我,姑娘我可不缺人追。(大意如此。)什么意思?他是告诉晋国人:你们晋国不罩着我们郑国,可还有大国罩着我们(大国当然就是指当时的楚国)。(很久以前看的这一段,人名、篇目名这些细节记不清了。看内容应该是属于“风”的归类。)外交场合把女孩子嫌男盆友来看自己次数少,撒娇使性子甚至可能精神出轨的酸话都搬出来了,俗吗?礼吗?什么叫俗?什么又叫礼?我看啊,所谓“礼”,说到根上还不是个“利”吗?
【 在 changge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孔子增删诗经的角度看,礼乐显然包括民间小调!即国风!
: 国风里还有很多少男少女偷情、掀裙子摸大腿的民歌!
: 可见孔子并不认为这个是礼崩乐坏!
: ...................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
看懂了我说什么吗?
以你的智商,竟然会觉得我是说诗经里面的民歌是孔子写的!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先秦时期,诗经主要就是贵族之间交际场合用的。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连贵族圈子的入场券都没有。至于来源,那是两回事。老百姓唱个民歌,青年男女之间表达爱慕哼唱两句的小调,他们不是知道那叫《诗经》才去哼唱的,是先有那些民歌(风),再有的孔二爷之流的工作,不要把先后顺序搞反了。孔二爷说礼崩乐坏,也指的是贵族圈的事儿,是《诗经》在贵族圈的应用,而不是说的其源头。是先有农民伯伯种出麦子,再有饭店白案师傅的手艺,而不是说反过来:农民居然用大粪浇地,真是辱没了我五星级白案大师傅的名声。你大师傅烤个皮卡丘造型的面点,烤完了成了拍扁的加菲猫,你总不能怨农民拿大粪浇地吧?
: 贵族圈用诗经来做交际不假,但也不是只说那些高大上的篇目,甚至有时就是刻意“断章取义”,不必在乎全篇立意,而只截取一部分,只要应景就行。即使是男女表达爱意或者吃醋的片段,也可能用在外交上。比如,晋楚争霸时期,郑国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外交上有时候很难办。有一次某个郑国大夫对晋国大夫引用过这么一个类似的片段,大意是女孩子对男孩子说的酸话:咱俩就隔着一条河,你不提着衣服蹚水来找我,姑娘我可不缺人追。(大意如此。)什么意思?他是告诉晋国人:你们晋国不罩着我们郑国,可还有大国罩着我们(大国当然就是指当时的楚国)。(很久以前看的这一段,人名、篇目名这些细节记不清了。看内容应该是属于“风”的归类。)外交场合把女孩子嫌男盆友来看自己次数少,撒娇使性子甚至可能精神出轨的酸话都搬出来了,俗吗?礼吗?什么叫俗?什么又叫礼?我看啊,所谓“礼”,说到根上还不是个“利”吗?
:
--
FROM 219.236.124.*
农民跳舞的少。贵族的多。
齐国国君,吹滥竽充数都有上百人。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这要看贵族是否喜欢。
比如明朝皇帝喜欢太监。宫内太监都1万多人。
没有编制在外流浪的太监都10多万人。很多饿死。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总体上来说,古代汉人从事歌舞方面的总时间还是少,农耕民族就没那么多闲工夫。专门培养的,在人群中占比也少很多。游牧民族不用花大力气专门培养,天天熏陶也熏得差不多了。有点像足球,中国也有职业球员、职业联赛,但和巴西的足球氛围显然是两个概念。
: 从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来说,古代从事歌舞的也是定位下九流。个别文人玩票,正统上来说是不务正业甚至有辱斯文,也限制了在人群中对于歌舞这方面的接受度。
:
--
修改:lshaaaa FROM 180.136.236.*
FROM 180.136.236.*
你居然理解我说是孔子写的?能别这么扯吗?整理、评价而已,这不叫工作?
我只是指出了你逻辑上的问题:不要把来源和文人的后续工作混为一谈。来源于民间,甚至有些内容粗鄙,不代表那些文人、贵族就不用。反过来,更不是你说的因为来源粗鄙,就扯到什么是不是礼崩乐坏,哪儿跟哪儿啊?农民用大粪浇地的时候,你牛逼的白案大师傅还在娘肚子里转筋呢。完全是两回事。你整理也好,评价也好,用来交际也罢,那跟老百姓民间出处压根没关系了,你怎么能拿出处来论证什么?是礼崩乐坏,不是礼崩乐坏,还用你孔二爷说吗?压根就不是个问题,你孔老二还要刻意说一下,有点自作多情的意思。。。(说句不好听的,这个问题上,你孔老二算哪颗葱?人家青年男女调情,还用得着你评价一下是不是礼崩乐坏?俩文盲生孩子,还用找一个升值医学专家在床边叨逼什么基因啊、染色体啊?有病啊?)
说实话,你一直拿那些文人来代替“汉人”群体来说事儿,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其实就是前几天版上讨论的一个话题:站在谁的视角看历史。不错,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那么多历史书,大都是站在上层贵族、文人的视角来看的来记录的,但那只是真实历史的一个片段(甚至都不是一定比例缩小),不是全貌。如果我们活在古代,这么看当然没问题。问题是,当下已经是21世纪了,如果还在用一种视角看历史,我们看到的只能还是历史的一个侧面,跟古人比,除了多看了若干年的历史记录,又有什么长进呢?不过是个高级的复读机而已。原来用模拟技术,现在用数字技术,原来数字技术用90nm芯片,现在换成28nm甚至更先进制程的,做的更小点,存储更大些,加个炫酷的液晶屏,加上网络功能,可以直接连网盘……仅此而已呗,可复读机还是复读机。
总之,用几个不务正业的文人玩票的行为来论证“汉人”是不是能歌善舞,本身就有问题,因为他们压根就代表不了“汉人”这个群体。甚至,在他们文人圈子内部,他们的玩票行为都不具备典型性。
【 在 changge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懂了我说什么吗?
:
: 以你的智商,竟然会觉得我是说诗经里面的民歌是孔子写的!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