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电视剧清平乐,里面出现了宋朝女强人刘娥,想起晋祠里面的圣母殿主像究竟是唐叔
虞母亲邑姜还是天圣年主政的太后刘娥的争论。就顺势将有关晋的历史争论梳理一下,供讨
论。
唐国:周朝以前就存在唐国,位置在山西翼城、襄汾一带。尧,这个部落也称为唐尧,都城
就在襄汾的陶寺遗址。据说在商朝时,唐尧后人迁到翼城,建唐国。而唐这个字的意思就是
陶,因为尧这个部落善于做陶器。后来周成王时,唐国不服周,反叛,被周灭了。周成王封
弟弟叔虞到唐地即现在山西翼城县附近以屏藩镐京。史记中桐叶封弟是不靠谱的杜撰,当时
周公旦辅政,绝对是考虑时局后做出封叔虞到唐国的决定,而不是简单的桐叶封弟。
后来的李唐王朝定国号唐,是因为李渊当时是唐国公,当然他家在起兵前也去拜过叔虞祠,
而叔虞的封地就是唐国,虽然在晋西南的翼城一带,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千年前的叔虞拥有
唐地,千年后的李渊拥有唐国公,然后就有了唐朝。
晋国:叔虞的儿子燮父,因为国内南边有晋水,而将国名改为晋。关于晋水,一种说法是现在汾河的支流浍水,源头在绛县一个名冠大晋堂的小山村,在侯马附近流入汾河;另一种说法是现在的汾河支流涑水,即流经运城盆地,在永济市流入汾河的涑水。 晋国的国都最初在唐地,即翼城县附近,经过曲沃代翼后,国都在曲沃,绛县,闻喜,侯马,新绛这一带变化,但从来都没有出过这个范围,与后来的晋阳即现在太原一带完全没关系。这个区域有汾河,浍水流过,是黄土高原上的地陷型盆地+冲积平原,南边有绛山,峨嵋台地。
晋阳:最早见于《左传》鲁定公十三年“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这鲁定公十三年即公元
前497年,而据说赵简子命家臣董安于修筑晋阳城,完工时间也是公元前497年。这修筑的
晋阳城到底在山西哪里?一说山西永济市(原赵伊镇,赵伊即赵邑);一说太原附近。
竹书纪年,周赧王延十二年(魏襄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谷。这是记录魏国与
秦国之间的战事,魏国的范围从没到晋中太原一带,中心在运城市,都安邑(现在夏县禹王城遗址),而蒲坂就在运城下属的永济市附近,而封谷即封陵或风陵,即现在运城市下属芮城县的风陵渡(与蒲坂就隔着中条山,不到30公里)附近,所以这里的晋阳必然在离蒲坂,风陵渡不远的地方,而不是700里之外的太原一带,否则秦国如何接连攻陷这三个城池,史书为什么要将蒲坂、封陵这两个很近的城池与一个700里之外的城池 放在一起书写?
司马迁在 史记.魏世家中,十六年,秦拔我蒲反、阳晋、封陵。将晋阳写成阳晋。将引晋水淹晋阳写成引汾水。一字之差,误导两千年,让后人郦道元误认太原郡治是晋阳城,从此误人至今。
唐初编撰的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认定了运城晋阳的存在:“晋阳故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
纵观秦以前的史料中,有关于晋阳的记载,都是晋国和魏国史料中出现的。在秦置太原郡以前的史料记载中,找不到晋中有晋阳的依据。
关于太原一带的晋阳城和晋水,最早见于北魏晚期郦道元水经注卷六。
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太原郡治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立,《尚书》所
谓既修太原者也。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县,故唐国也。“昔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其川上朔,后人蓄以为沼。
北魏晚期的郦道元引史记为水经作注,认为太原郡治就是史记中汾水北边的晋阳,这是因为史记中却错误地将晋水写成汾水,将晋阳写成阳晋。但是水经注却错上加错地将史记中的汾水写成晋水来错误地标注从悬瓮山流出的河流。同时水经注也认为故唐国在晋阳县,现在看来这是明显错误的。
晋祠,首先肯定不是晋国时期建筑的,因为晋国国都从来没有到过太原一带,一直在现在临汾市和运城市交界的那个区域。
晋祠具体建筑时间不清楚,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说,“昔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其川
上朔,后人蓄以为沼。沼西枕山际水,有唐叔虞祠。这是和晋祠有关的最早记载。
晋祠最初是叔虞祠,供奉的主位是唐叔虞(如果不是唐叔虞,而是圣母,那李渊起兵前去拜的就是圣母而不是唐叔虞了),但现在晋祠的主殿却是圣母殿,供奉一位圣母。
有一种说法是供奉叔虞母亲邑姜,这种说法只是猜测。另一种说法是,供奉的是宋仁宗时期
的太后刘娥。从宋太宗开始对晋祠大修土木,扩建晋祠,镌碑刻石,宣扬文治武功(宋太宗
毁了晋阳城,却大修晋祠),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年~1031年),追封唐叔虞为“汾
东王”,在晋祠西隅叔虞祠南畔,面西向东新建了规模宏大、盛冠全祠的圣母殿,注意是新
建,且年号是天圣,朝政全归太后刘娥,刘娥是宋王朝实际主政人,此时在刘娥的祖籍地晋
阳大修晋祠,新建圣母殿,侍女都是宋朝当时的侍女模样,这位圣母,估计就是按照太后刘
娥的模样建筑的,并且供奉的就是天圣年间的太后刘娥,而不是邑姜。就好比卢舍那大佛是
按照武则天的模样建筑的。而现在的叔虞祠是元代修建的。
--
修改:asdfgh FROM 120.244.153.*
FROM 120.24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