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明史叙事中,如何叙述晚清以来的革命史,其实质和核心也是如何用文明变迁
之道处理革命史叙事。在清以前,中国文明有几次大的危机,每次都有后来的重建、更
化和扩展。如果那几次的变迁逻辑没把握住,或者它们的逻辑和晚清以来革命式变革的
逻辑不相通,中国文明史叙事就没法讲清楚晚清以来的革命史,也没法讲清这段革命史
的文明史意义。在文明史叙事中,革命只是一种文明过程,可称之为一种文明大调整。
换言之,如果中国文明史叙事难以处理晚清以来的革命史,那肯定是前几次文明变迁的
叙事出了问题。这首先牵涉到对魏晋南北朝、宋辽金等文明大调整时期的处理。我们不
能回避对以往文明调整期的梳理。同一个连续性文明体在不同时期的大调整必有相当的
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文明史叙事之统一性的主要构成之一。
中华文明的变迁之道,在笔者看来就是文明扩大再生产机制。过去的大变迁是一个扩大
再生产,现在也是一个扩大再生产。扩大既表现在外在边疆的拓展中,也表现在内在边
疆的拓深中。内在边疆的拓深不必然导致外在边疆的拓展,但外在边疆拓展的成功几乎
每次仰赖内在边疆的拓深。因而,蒋介石之错不在其“攘外必先安内”的一般政策,而
在其如何“安内”的具体政策——也即根本政策——上出现重大偏差,比如蒋介石的民
国政府根本无法有效展开土地制度改革,而这才是根本的“安内”政策。先秦秦国远交
近攻战略成功的要诀之一,就是对内实现权力集中于中央,从而形成真正有效的央地关
系。
假如分成大阶段,从东周到秦是一次大调整,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是一次大调整。宋元是
一次大调整。民国是一次大调整。这些都是很大的文明调整。在这里,笔者对几次文明
大调整尝试做简单梳理,
第一次文明大调整,秦制的产生,最主要解决央地关系,形成中央集权体制;第二次文
明大调整,魏晋南北朝到唐,形成央地整体性政治体制,特别是科举制,它在当时条件
下对中央集权与地方社会具有超强性的整合功能;然后宋元明清带来的是异族和汉共治
的文明挑战或文明传统,这也算是全球化来临前的一次小练兵。
文明史观与文明主体性
从文明史角度看,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这样的历史阶段用“乱世”一类词汇描述,有
点文不对题;也许叫“文明的调整”更合适。“乱世”这个词是政治史和生活史的视角
,是消极性词语,容易让人忽视混乱或动乱下新兴的东西、未来的东西。
从文明再造主体看,这是“文明的调整”。文明再造主体意识,是积极的态度、创造的
态度、机会的态度、自新的态度。从文明史角度看,近一百多年的中国史也是一次文明
大调整。从文明大调整看,这一百多年中国人经历的不只是危机,而更是机会,是文明
扩大再造的机会。
--
修改:PlayerUnkwn FROM 14.155.115.*
FROM 14.15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