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于公元八世纪的阿拉伯翻译运动,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规模之浩大
、意义之重要、影响之深远都让后世学者惊叹不已。因其时间绵延上百年之久,所以一
般又称之为“百年翻译运动”。当时的阿拉伯世界的核心是在阿拔斯帝国统治下的巴格
达,这里云集了众多知名的伊斯兰大学者和翻译家,随着阿拉伯人的大举扩张,他们从
亚欧大陆的各大文明中心搜集了数不清的学术文献、文学作品,此时开始集中将他们翻
译成阿拉伯文,以便伊斯兰各派从中吸取丰富的文化养分。
这些文献中,来自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古波斯等文明古国的资料特别多,这是因
为阿拉伯人征服了深受这些文明的近东和北非各地,还占领了欧洲的几乎整个伊比利亚
半岛,在那里的城市图书馆和修道院中存放的这些资料就都被搜集到巴格达。阿拉伯学
者们在对原著进行直接翻译基础上,还对其进行了大量修订、校勘、补正、评述等,特
别是在希腊罗马成就基础上总结出了很多阿拉伯人自己的概念、定理、术语等,极大的
提升了整个阿拉伯文明的素质。
正当此次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也是中国晚唐五代和北宋初年的时候,中原大地乱
作一团,各地藩镇军阀们为争夺霸权展开着殊死搏杀,武人当国的天下自然没人会关注
这些文教之举。但是北宋建立后就确立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很快将华夏文明推向了另一
个高峰,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人的成就为何没有对以北宋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产生任
何触动呢? 要知道,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大量的阿拉伯海商就来到中国,广州这样的外
贸大港甚至有了规模不小的阿拉伯人聚居区,要将自己母国的最新成就传播过来并不困
难。
不过查阅正史记录就可以发现,当时的阿拉伯人几乎全是以商人面貌出现,很少主动去
推广和传播自己的文明,也没有体现出积极传教的姿态,这和明朝后期来华的欧洲各国
人士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原因我认为宋朝是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们占据全面优势的第一个
朝代,儒学本身在宋代才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绝大部分正统文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各种
兴盛的儒学派别上,直到南宋后期理学一统天下。在这种局面下中国知识界暂时没有关
注异域知识的兴趣。
而晚明时儒学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倾颓之势,士人们开始试图从传教士带来的欧洲文明中
寻找新的突破,这才让西学一度在晚明士大夫中相当流行。除此之外,宋人眼中的阿拉
伯人似乎只是一群信仰神秘宗教的商人,没有带来什么值得本国人学习的新鲜学问,而
他们的确也对本国的翻译成果有一些保密意识,这才让华夏文明失去了更早结束体系化
的西方文明的机会,站在人类整体文明进展的高度,这一结果是非常让人遗憾的。
--
FROM 113.116.183.*